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2考研政治指导:马政经第一章劳动价值论2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19:34  作者: 匿名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中,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基本不存在产品的交换活动。

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产生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第二,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中,由于分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

第三,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或者说,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劳动交换的经济形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者再生产所必要的部分以外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公社之间的交换提供了条件。由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各自都需要获得本部落内部不能生产的产品,就开始出现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济化,进而产生货币,于是就有了商品经济。以后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交换的地区范围日益扩大,需要有一些人专门经营商品交换业务,从而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这就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的出现,缩短了商品的买卖时间,开拓了远方市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起来。

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首先,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有对他人产品的需要,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其次,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人们共同占有,不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利益主体,劳动创造的产品就不存你我之分,那么,彼此之间就不需要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商品经济也就不存在。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社会化生产是指由于经济技术联系的存在,生产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生产过程表现为社会化的过程。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生产成为了社会化的生产,即每个生产者由于都处于社会分工的整体系中,生产者之间客观上都彼此既为对方的需要而生产,而各自的生产又都离不开对方,彼此之间只有相互联系、相互协作才能进行生产。此时,生产成为社会过程。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社会化的生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条件,因此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少数大企业集中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企业内部大量劳动者相互协作进行生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各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是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商品经济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领域,从国内市场扩展到世界市场。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