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模拟题6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8 16:41:21  作者: 匿名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

1.军事侵略: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3.经济掠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4.文化渗透:以传教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侵华有功”。

二、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中国工人阶级在三种压迫下形成,除了一般工人阶级的基本特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殊的优点。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利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四、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关系: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五、简述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产生: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

部分中国旧式商人如一些盐商、沙船主、钱庄老板、票号商人等,或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或投资于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 还有一些华侨商人,在国内投资或回国创办经营新式企业。 一些地主、官僚,也开始把从地租剥削和贪污、搜刮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于工商业。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②特点: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六、《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

①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度法律、制度。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技术,奖励发展制造;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上,提出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社会福利事业。④外交上,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意义:《资政新篇》是一个鲜明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简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3.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4.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5.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西方列强不允许中国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7.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八、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创办?

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九、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狭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②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没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外部原因: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十、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2.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

4.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5.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者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广大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

十一、分析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环性和促进性。

1.破环性:

1) 阻断了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的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性。

2) 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起到了加速瓦解的作用,同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外国帝国主义三者并存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正常发展的规律。

3) 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不断蚕食中国的资源以及丰富的劳动力,极大地破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形成“先天不足”的局面。

4) 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大部分内陆地区却还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后天畸形”的局面。

5)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进行投资设厂使得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

2.促进性:

1) 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制度体系,日益冲击着中国旧的社会体系,为接下来中国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 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旧社会而努力,亚洲雄狮中国开始逐渐苏醒。

总之,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给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但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二、评价清末新政

1.政治上,新政虽然没有触动清朝政体,但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

2.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3.文化上,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5.内容上,大部分与维新派的主张和要求相似。新政的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7.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纷争,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

8.新政仍强调“三纲五常”,最根本的皇权专制几乎没有触动,新政流于空文。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

十三、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4.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十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十五、简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②主观上,幼年的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无法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另外,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群众虽然有比较广泛的发动,但是动员和组织的程度还极不充分,力量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训:1.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共产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注意保持革命大方向,实现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并时刻警惕和反击右派势力的突然袭击,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 2.表明了发动和武装工农大众的必要性。历史证明,要想让革命蓬勃兴起,并能持续发展,必须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3.说明了大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正确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这个革命大方向。

4.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进行,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

十六、论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①基本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3.不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十七、论述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问题

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的决定。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内容和特点:

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这个联合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被改造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也是这一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三民主义成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十八、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指的是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全民族全面抗战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①两个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大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失败了。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②两条路线: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2、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十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 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3. 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游击战,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 多次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十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①主要内容: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2.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在胜利的面前保持良好的作风,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告诫全党必须警惕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

3.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的方针(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4.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一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5.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②意义: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转折性)

二十二、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①原因:

1.中国共产党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卓越的领导集体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2.全中国人民的参加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广泛拥护。

3.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阵线。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物质基础。

4.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这是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主要保证。

②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3.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三、简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一、政治

1、政治上反动。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攻内战与人民为敌。

2、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嫡系轻视旁系和杂牌,旁系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蒋介石本人领导地位也不稳固。

3、政治腐败。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斗争是国民党政治垮台的重要原因。

二、军事

1、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方针有重大缺陷。坚持以“保城主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面对解放军的进攻使国民党顾此失彼,兵力不敷使用,遂被各个消灭。

2、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指挥的问题。越级指挥、远离前方、情报不准、判断错误等。

3、蒋介石用人错误。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

三、经济

1、四大家族等官僚资本敛财导致通货膨胀。通过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掠夺中国人民。

2、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统治期间,为了内外战争尤其是反革命内战,军费开支庞大。

四、阶级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而失去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统治期间掠夺人民财产、不恢复生产,以至于失去民心。相比之下,共产党颁布土地法,进行土地改革,以及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快速发展,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利用人民战争策略打击国民党势力。

二十四、论述国共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事件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目的:蒋介石目的:欲图独掌大权,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并转嫁战争责任.

中共目的: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尽力争取国内和平.

结果:经过40多天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二十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具有过渡性质。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十六、简述《论十大关系》。

背景: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意义: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二十七、简述“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时,调整初见成效,但困难依然很大,党内的高级干部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统一思想,会议采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做法。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八、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从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成为开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4.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综上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二十九、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共十三大重要理论成果,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 其内容包括: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不完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共分8个部分:(1)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2)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3)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4)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伟大的历史转折;(7)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8)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其中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部分,集中表述了党的指导思想。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三十一、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