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答案详解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3:43  作者: 匿名 

预测50题之社会公平与分配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据我初步统计《决定》至少十二次提到公平正义这个词组。可见,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词组。反复研讨《决定》,你会感到,党中央把社会公平正义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位置。所以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根据材料分析“注重社会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政策措施、相互关系。

「材料」

(1)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贫富悬殊,过分悬殊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

(2)城乡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3)地区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4)行业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5)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是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指标;

(6)各种非法收入数额越来越大,是人民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7)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显,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制度不健全。

「答案要点」

(1)客观依据(形成原因)

①改革开放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且实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和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同时分配关系又没有理顺、分配次序混乱,这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

②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2)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为公平追求效率,效率不能损害公平,具体措施是: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补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即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队伍,使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反贫困和反腐败问题。

(3)相互关系,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③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预测50题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材料1」

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从“六五”至“十五”的前3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

「材料2」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材料3」

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以目前的产能计算,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我国石油外部依赖率1995年仅为7.6%,到2020年将达到75%.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

「材料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分析我国不能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3)结合材料4,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1)根据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一般可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或者经济增长划分为两种类型。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一方面,表现为高投入,主要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是第二产业,即资源型企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产业投资过热、增长过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以致煤、油、电、运营高度紧张,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加剧了生产扩张与资源消耗、生产规模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难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必将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最终难以为继,因此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经济增长,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具体地讲,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

①“十五”期间,资源型企业、行业即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发展过快、过热、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

②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增长方式;

③“十一五”期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④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巨大压力;

⑤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①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把握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提出的增长方式转变与过去有根本的不同,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新的“四位一体”的广义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

③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经济结构优先升级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内容;

④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转变增长方式;

⑤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测50题之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依据、相互关系、重要意义及其政策措施。

「材料」

(1)我国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使资源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素;

(2)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高投入、高消耗: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是美国的3~4倍,欧洲的4~5倍,日本的7~9倍,甚至是印度的1.8倍;

我国国内GDP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

(3)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4)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资源能源型的企业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发展过热,导致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比例失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抬头。

(5)拉闸限电,限电限水,资源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素,难以为继;

(6)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欧盟市场经济对外依存度为17%,日本19%,美国21%,我国为60%以上,其中,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40%、60%以上,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国家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受到严重损害;

(7)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吸引外资完全可以做到“双赢”,相互促进。

「答案要点」

(1)三大依据

①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传统的工业化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国内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在国外进行侵略、掠夺和扩张。

②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做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

③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工业化必须直接面对的基本国情。

(2)相互关系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3)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祉的增加,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政策措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政策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内容;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

预测50题之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根据材料分析如何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材料」

(1)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因为教育、科学、文化、国家卫生、社会保障、社会就业以及反贫困、反腐败等社会建设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在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和国企破产中受到严重损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因为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人民利益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人均阅读量减少,即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因为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或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产安全,重大伤亡事故频发,以物为本;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官为本,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答案要点」

(1)政策措施

①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国;

⑤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搞好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好反贫困、反腐败和社会就业三大问题。

(2)相互关系

①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②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预测50题之落实可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根据材料分析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四个针对、四个强调)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2003年抗非典期间,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峻挑战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医疗卫生等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困难群众的问题日益增多,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在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和国企破产中受到严重损害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利益为本,使全体人民特别要使困难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是针对近年来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主要是钢材、水泥等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发展过快、过热,煤油电运高度紧张,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来的,强调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是针对一些地方,领导部门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生产安全,重大事故不断;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

「答案要点」

(1)政策措施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考试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②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发展”的发展目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实现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等“五个统筹”。

(2)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发展目的的关系;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怎样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材料」

(1)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分配及贫富差距是主要问题;

(2)由于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和不同的分配方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之间具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

(3)群体事件日益增多,矛盾对抗性日益增强,解决矛盾的难度增加;

(4)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复杂;

(5)干群关系不和谐,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国企破产、司法不公等严重损害一部分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反腐败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答案要点」

(1)政策和措施

①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④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⑤坚持民主和法制,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内解决问题,努力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2)重要意义在于:

①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

②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表现;

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方向;

④是进入现代化起飞阶段,各种矛盾凸现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分化与重组,在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基础上出现了六类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与原有社会阶层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看待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更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认真面对的。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社会新阶层

「材料」

(1)中国民营和三资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额中的贡献均为1/2,三资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60%左右,民营和三资企业就业人数近8000万。

(2)私营企业主中有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相当比例的各级政协、人大委员,真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领导。

(3)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绝大多数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转业干部及复退人员,最早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中返城知青占有相当比例。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2)新社会阶层尽管财产状况、文化阶层、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差别,但共同特征是: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主要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

(3)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原因包括:

①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

②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

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④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者”的行列。

(4)新社会阶层的性质。一方面,新阶层主要从事科技、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复杂劳动,是社会主义复杂劳动者,而且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新社会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特别是以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进行科技、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以资本要素和复杂劳动两种形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5)怎样看待新阶层的财产?人们政治上的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不能简单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标准,而主要是看他们的思想状况的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根据材料分析“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判断

「材料」

(1)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

(2)江泽民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讲话。

「答案要点」

(1)理论依据

①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主题的。

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客观依据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发展,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②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完成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关键;

③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局面的要求;

④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3)政策措施

①关键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

③坚持和深化改革,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④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⑤发展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4)相互关系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②改革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关系;

③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材料」

(1)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2%左右,具体1997年为世界排名133位,第132名是乌干达;进入21世纪后,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为印度的1/2左右。

(2)2000年前后,我国年均在校大学生1400万,高考录取率超过50%,每年毕业的工程师20万以上,软件设计人员近10万。

(3)我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形成一支30~40岁之间的总工程师队伍。

「答案要点」

(1)四大客观依据

①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②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而教育是基础。

③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而必然也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2)五大措施

①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各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②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

③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财政责任。

④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民间投资教育的奖励发展基金,吸纳各种社会教育捐赠。

⑤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实行救助制度,进一步全面落实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形成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关得分角度」

(1)做好人才工作的五大措施①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全民族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②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时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③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

④形成一套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汇集机制,是改革完善人才机制的重点。

⑤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

按照“四个尊重”的要求,人才工作要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施展才能,要做到:使一切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使一切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使一切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使一切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一个政党要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引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个政党的自身建设。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则是搞好自身建设的灵魂。

根据材料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材料」(略)

「答案要点」

(1)理论依据

①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真正做到并且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②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客观依据

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②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③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等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党的地位和社会环境的两大历史性转变

①从一个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

②从一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4)主要措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和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

②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为党的事业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才;

④以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