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5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必背知识点:近代国际关系与一战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7:58  作者: 匿名 

维也纳会议:

1814.3.9俄英普奥四国签订《夏芒条约》,约定结成同盟20年,同意推翻拿破仑,不许他和他的家庭重登法国王位,对欧洲领土的重新安排予以保证。

1814.5.30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巴黎合约》,规定法国本土以1792的疆界为准,交战列强派出全权代表参加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1814.11.1—1815.6.9年反法同盟各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力量,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最后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继续维护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欧洲统治新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

维也纳会议的四首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相卡斯尔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全权代表哈登堡

各国目的:① 俄国:在西欧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在东欧吞并华沙大公国,最终确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② 英国:保持欧洲大陆诸国均势,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主地位。

③ 普: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④ 奥:力图建立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德意志的优势。

会议原则:会议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其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正统主义的精神。

《最后议定书》:1815.6.9签订,主要内容:① 按照会议的正统主义原则,许多被推翻的旧王朝卷土从来,波旁王朝复辟,萨伏依王朝复辟,德意志诸王公又恢复了他们的统治。② 波兰被重新瓜分,十分之九的领土包括首都华沙在内都被俄国占领有 ③ 德意志组成邦(34邦,4自由市),奥地利居首席地位。④ 奥地利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重新占领伦巴底和威尼斯。⑤ 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 ⑥ 会议不顾有关民族的意愿,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挪威与瑞典合并。⑦ 英国夺得大量海外殖民地 ⑧ 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评价: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19世界初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进步的潮流。维也纳体系却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用18世纪原则来统治19世纪的欧洲。那时,德意要完成统一,以便开展工业革命,东南欧被压迫民族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也是历史的潮流,而维也纳体系却维护德意的分裂局面,镇压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任由大国践踏小国家和民族,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体系的发动性。

欧洲协调的两同盟三会议:

神圣同盟:1815年俄普奥三国君主在维也纳会议后缔结的同盟。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宣言约定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帮助,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教义,三国君主宣称要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即神圣同盟。到1815年,除英国,教皇,土耳其,苏丹外,所有欧洲国家相继签字加入。在同盟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美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矛盾加剧,1822年名存实亡。

四国同盟:1815年11月,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俄英普奥四国成立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条约规定:① 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合约》和《最后议定书》所作的安排,这即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② 缔约一方如遭到法国的进攻,缔约各国要出兵援助。③ 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以维护欧洲和平。四国同盟把维护神圣同盟目的的手段具体化,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1818年11月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亚琛会议:1818,9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在亚琛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俄英普奥法五国,这次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军问题。1818.10.19五国签署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军。11.4法国接受四国邀请加入四国同盟,旧的四国同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协调。

特洛波会议:1820.10.20在特洛波举行的欧洲协调会议。19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使欧洲封建君主惶恐不安,为扼杀革命运动,1820.10.20在特洛波召开国际会议,俄普奥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外交使节出席,三国首脑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国家一概排斥在欧洲协调之外,缔约国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英国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未在议定书上签字,法国虽签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规定的大国协调一致原则,欧洲协调开始变得不协调。

维罗纳会议:1822.10在维罗纳召开的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俄英普奥法五国出席,会议主要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主张西属殖民地不得侵占。而其他各国则主张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后,会议通过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议,并由法国承担这项义务。可见英国放弃了欧洲协调,与俄普奥分道扬镳。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局面宣告结束。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⑴ 神圣同盟的破裂:① 希腊独立战争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 ② 比利时独立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

⑵ 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① 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封建统治秩序② 法国七月革命使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③希腊,比利时的独立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首次和再次变动。

⑶ 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

⑷ 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

列强矛盾与欧洲均势:

三皇同盟: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独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匈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双方如有利害冲突问题,则进行协商解决,如遇第三国进攻缔约一方,两国皇帝应相互谅解,求的一致行动,如果认为必须采取军事行动,则要经过特殊军事会议的安排。这一协定通知德国后德皇表示加入,形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虚弱法国的目的,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三皇同盟是旧时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并不是真正的军事同盟。

1875年德法危机:1875年德法之间的一次战争危机。普法战争使法德两国长期处于武装和平状态。法国经济的复兴,军队的改革,复仇意识的宣传及保皇党的上台,使德国感到了来自法国的威胁。德国决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态势,先发制人,以战争恫吓法国,迫使它彻底屈服,抛弃任何复仇的打算。1875年德国开始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加紧战争准备,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新的德法战争必然使法国遭到更惨重的失败。面对德国的战争叫嚣,俄国表示他难以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新战争,英国也表示不能坐视法国的失败,由于英俄反对,德国只得罢手,一场战争危机解除。法国外交取得一定胜利,但英.俄两国的目的在于维持现状,并非有意帮助法国恢复战前的国际地位。

一战: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① 19世界70年代后,美德赶超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美德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占有殖民地,重新瓜分殖民地。

两个同盟:三国同盟:1879-1882年德意奥三国为同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同盟集团。1879年德奥缔结了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条约。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乘机拉拢意大利。1882年,德意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全力支持,如果德国受到同样攻击,意大利也同样支持,如三国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予以支持。三国同盟中德国是主角,奥匈是追随者,意大利是暂时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以英法俄为首的欧洲另一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1893-1907年英法俄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同盟集团。1893年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两国调整了在殖民地问题的矛盾,英法协定签订,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协约国最终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的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中美日意等国先后加入。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对苏联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两摩两巴:两次摩洛哥危机:法德争夺摩洛哥酿成的两次危机。根据1880年的国际《马德里公约》的规定,各大国在摩洛哥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0世纪,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做出让步,换取诸国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1905年,德国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发表挑衅演说,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造成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做出让步。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爆发了反帝人民起义,法国派兵占领了菲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相继派战舰进入摩洛哥附近海面,酿成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国支持法国,在同年签订的《法德协定》中德国承认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但法国也让出一部分法属刚果给德国,这两次危机是法德矛盾的结果。

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属地发生的两次战争。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即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但在分配战果是由发生了分歧,1913年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战败求和。战争大大激化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的加入,最终使巴尔干诸国分化为两大集团。成为一战的温床。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发的一次国际冲突。1908年10月在没有得到俄国同意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单方面正式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声明此举得到俄国政府的同意。它使得俄国在外交陷于极端狼狈的境地。对此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由于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无条件正式承认吞并,解除动员。俄国由于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意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吞并。这一危机大大加深了欧洲政治上的不稳定,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的事件。1916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斐迪南夫妇亲自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十五,十六兵团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途中,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四条战线:西线:英法与德

东线:俄与德,奥匈

巴尔干战场: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与保加利亚,奥匈

意大利战场:1915年形成,意大利军队对抗奥匈军队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① 西线1914.9.5—9.10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

② 东线兴登堡指挥的坦能堡战役迫使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第二阶段:德军在东线胜利,1915年4月俄英法意签订伦敦密约,意大利于5月对奥匈帝国宣战,形成四国协约。1915年保加利亚加入德奥土三国同盟一方。

① 1916.5—6英德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海上霸权,1916年战略主动权转至协约国手中。

② 1916.2—12凡尔登战役,法军殊死抵抗德国的进攻,是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屠场”。

③ 1916.6—11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大大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坦克第一次用于作战。

第三阶段:① 无限制潜艇战,德皇威廉二世下令自1917年2月起全力实行,无论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船只。不加警告,一律攻击。但由于英国护航制和各种反潜措施的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② 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

③ 1917.11—12英军在康布雷进攻战役中曾大规模使用坦克,这在军事技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① 1918.3 俄德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俄国退出战争

② 1918.11.3德国国内发生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11上午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福熙元帅的列车上,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美国参战的原因:① 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贸易大力加强 ② 俄国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单独媾和和导致协约国失败 ③ 美国担心英俄失败,会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实力,将来德日联合,美国称霸世界无从谈起 ④ 战争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此时参战,能增强在战后分赃会议上的分量。

积极影响:① 使许多中立国如中国,印度纷纷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扩大了协约国阵营,形成对盟国的绝对优势 ② 美国军事上的直接参与,有利于协约国集团的最后胜利 ③ 美国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欧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战的影响:①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② 导致欧战地位的下降,三大帝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宣告瓦解,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 ③ 导致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 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⑤ 国际新格局出现。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