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精选三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论述气质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答:(1)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2)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实例论述)
(3)同时,气质也有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结合因材施的实例论述)
2.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答: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靠近,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早晨起来,不要别人提醒,也不要自己专门去想,就会去叠被子、扫地、刷牙、洗脸等等。而没有养成卫生习惯的人,则往往做不到这些。有的人一坐下来就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或者随地吐痰,这些都是坏习惯,都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所以,养成好习惯,不用动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
第三,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的情境而没有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比如写字,如果当作一种技能,则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需要时就写,不需要时就不写;如果某人养成了写字的坏习惯,一见到纸笔就乱画,这就是由一定情境来始动。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
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兴趣是力求知识、探究某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
要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的、暂时的兴趣,随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稳步而又持久的兴趣。再次,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大发明家贝尔在学校学习时各门功课都很差,但他很爱玩小动物。后来贝尔的爷爷给他讲了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教育他学好功课,使他将玩小动物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上来。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是不感兴趣的。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