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2考研政治复习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15:27  作者: 匿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2.可能性。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成为反动统治的薄弱环境,使红色政权有了存在的条件。加上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后者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3.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通过"工农武装割据"这条途径去实现。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又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二)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1.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2.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因此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3.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

1.必要性。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历程与内容

1.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2.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基础,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三)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原则和主要经验

1.策略方针和原则有:

第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原则。

2.主要经验有:

第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四、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二)人民军队。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任何军队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其利益服务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抗战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

第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第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2.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并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人民军队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即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军队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三)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五、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一)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占多数。加之党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把它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有利与特殊困难有利的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党理论。

特殊困难是:

(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2)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占绝大多数,势必会把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

(3)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

(4)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的干预。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也是主要内容)。

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就要做到:

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2.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并将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这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的体现。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集中概括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