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易考知识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这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3、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中国共产党主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据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都争着。
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任务
(1)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
(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3)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俗的说法是“一化三改造”。
二、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两种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第一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3、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1)中共采取的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2)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不同政策: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2)中共中央原计划18年完成实际只用了7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由于进展急促,工作中也存在缺点和偏差。
尽管如此,从根本上说,对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