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辅导资料: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中国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准备1.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3年元旦,彭湃领导成立了广东海丰县总农会。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大革命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建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2、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这是因为: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三)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1.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即决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它当时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对这次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但由于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其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最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4.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意义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
(一)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行之”。这样,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发动和领导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三大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毛泽东的艰难探索(1)最早关注农民问题1925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中国农民问题》、《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农民问题。
(2)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3)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提出“‘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理论”。
(4)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1.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1927年11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左”倾机会主义第一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2.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3.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1931年1月7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使王明掌握了中央的实际领导权。其“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1)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3)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4)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5)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4.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的原因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项英、陈毅等率领中央根据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南方坚持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
(五)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六)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3.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当时,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他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他于1936年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三)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余人。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陆军第二OO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存在,“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取得平型关战役胜利,开始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3、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在战略防御阶段,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支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工作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由于无法在重庆公开活动,派人到香港开展工作时,得到中共南方局所属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的支持,并于同年9月创办了《光明报》。
2.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但是,蒋介石公开反对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3)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采取去了扶蒋反共的政策1、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的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其短期目标,首先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的意图是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2、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政协的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它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民但对于实现民主、和平、团结、统一的热切期望。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同时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它们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民党陷入危机的原因: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一)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不要在这种攻击面前打败仗。他把进北平比作“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人和农民的联盟。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3.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地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造福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D,2000文第7题)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是A.古田会议B.遵义会议C.榜罗镇会议D.瓦窑堡会议2、(D,1991年第19题)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有: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政策》C.《新民主主义论》D.《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E.《论人民民主专政》3、(D,1992年第3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C.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4、(B,1995年理第7题)“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这一警告是在A.抗日战争胜利之际B.全国革命胜利前夜C.新中国成立之际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5、(C,1991年第3题)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是: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C.香港海员罢工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6、(ABCDE,2002年文第23题)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是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敌人的强大C.人民军队的弱小D.共产党的领导E.土地革命的开展7、(B,1997年理第7题)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C.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D.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8、(B,1992年第6题)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上加以考察的根据是A.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B.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存在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退,日军占地甚广9、(C,2000年理第6题)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10.(B,1998年理第8题)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A.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接近国民党军队B.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占明显优势C.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民党军队D.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明显劣势11.(ABDE,1999年理第24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A、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B、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C、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D、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E、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12.(A,2004年第8题)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13、(材料,1997年理第30题)下列是有关1994-1945年美国插手国共谈判的材料:(10分)
材料1:1944年11月10日,毛泽东与赫尔利最后达成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内容如下:一、中国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应共同工作,统一中国一切军事力量,以便迅速击败日本与重建中国。二、现在的国民政府应必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和无党无派政治人物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并颁布及实行用以改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新民主政策。同时,军事委员会应改组为由所有抗日军队代表所组成的联合军事委员会。三、联合国民政府应拥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建立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的原则。联合国民政府应实行用以促进进步与民主的政策……四、所有抗日军队应遵守与执行联合国民政府及其联合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并应为这个政府用其军事委员会所承认,由联合国得来的物资应被公平分配。五、中国联合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所有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摘自《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材料2:这一协定(见材料1)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八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
摘自1944年11月10日毛泽东致罗斯福函材料3:蒋介石明白告诉赫尔利:承认这一协定,将意味着他和他的党完全失败,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共产党控制政府。
摘自《美国对外关系,1944,中国卷》材料4:11月21日,国民党方面又另行提出了一个三条反建议,由赫尔利转给周恩来同志。它的要点是:一、国民政府允将中共军队加以改编,此后,承认中共为合法政党;二、中共应竭诚拥护国民政府,将其一切军队移交国民政府军委会统辖,国民政府指派中共将领以委员资格参加军委会;三、国民政府之目标为实现三民主义之国家。摘自《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材料5:在武装的政党和军阀强大得足以抗拒政府的时候,中国是不能有政治统一的。美国方面曾过分估计了后者些力量,而最强大的力量,依然是重庆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并无法西斯心理,他正在为了他的国家走向民主政府,那是他的事业的目标。美国已承认国民政府为国中的政府,并且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支持它,但并不曾支持任何军阀或武装的政党。在该国有强得足以抗拒政府的武装力量的时候,一个自由的,团结的和民主的中国总不能在这次战争中出现。
摘自1945年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2分)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3分)
(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1分)
(4)指出材料5中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4分)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4分)
「答案要点」(1)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2分)
(2)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3分)
(3)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1分)
(4)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
15、(1994年理第29题)在回答“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堆方呢广等。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令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井由此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12分)
「答案要点」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含指中日双方四个矛盾的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2分)帝国主义的日本是强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弱国,强弱的对比,规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速胜论是错误的。(3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在进步的时代,已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已经觉悟的人民;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援助。日本进行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必然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反对。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规定了日本必然失败,中国不会灭亡。亡国论是错误的。(5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它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