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正确认识工业化道路(3)
相关材料3: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1.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时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5年10月,他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五十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1954 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它主要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就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相关材料4: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问题,认为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在革命胜利之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毛泽东看来,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则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2.毛泽东把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视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犯大的原则性错误,在工业化一开始,就注意避免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探索着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农业国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也适当安排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根据形势和经验作适当的调整,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他辩证他地论述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他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3.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集中阐释了他关于重视发展农业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从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的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主要出口物资、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等六个方面的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的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4.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