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新大纲修订说明
与2005年大纲比较,本章新增考点:联系与系统。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事物一方面存在着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
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
联系与系统
(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其二,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其三,最优化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3)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其二,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其三,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其四,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4)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地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最本质的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坚持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同时,也坚持系统的观点。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我们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作为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在于该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因为:其一,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二,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其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然而,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前进和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由于世界是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要留恋旧事物,要满腔热情地扶植新事物。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
②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
①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渗透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内的普遍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表现在:其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把握。其二,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方面,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其三,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表现在:其一,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表现。真象表现着本质——它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象也表现着本质——它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着本质。其二,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本质不能赤裸裸地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4)割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5)把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现象和本质存在着对立,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现象和本质存在着统一,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必须做到:其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占有大量的丰富的尽可能合乎实际的现象材料。其二,要对现象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加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善于分辨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其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我们还需要在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在研究可能性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做不可能性。否则,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力,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实。在危险面前,我们也会丧失警惕,一旦危险发生而手足无措。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误做可能性,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劳而无功。我们还会在并不存在的危险面前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
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上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又叫非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上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不同于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成现实的东西,而抽象的可能性一旦在将来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条件,就可以转化为现实。
我们不能把现实的可能性误做抽象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今天能够实现的任务推给将来,这是一种右的错误。
我们也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误做现实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将来能够实现的任务勉强放到现在来做,这是一种“左”的错误。
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可能性在质上有好、坏之分,我们区分这两种可能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也做好另一手准备,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④要区分可能性的程度。可能性在量上有大小之别,或然率或概率即是表示可能性在程度上之大小的公式。精确地了解可能性之大小,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二者不能混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