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考研政治经验与复习方法(2)
第四,掌握答题技巧
当你在临战时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怎样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呢?这不得不要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对于这个问题最令人头疼的恐怕是解答材料题了。其实做材料题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不管其材料有几段,内容有多长,都不用着急,先要大致浏览一遍,然后认真阅读后面的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材料里往往有现成的答案,不需要做很深入的分析即可解答。或者其答案只是在材料里是另外的表达方式。但是有的问题就需要对几个甚至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原理才能作答的。如果万一你确实读了材料之后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千万别着急,你只要了解这类材料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再回忆一下平时所学的知识,紧紧围绕问题分析解答,一般可以获得至少七成的得分。反正不能轻易放弃一道看似无法回答的题目。只要你不走极端,在大趋势上不逆潮流,最起码不会被扣分的。
不论是在做辨析题,或者是做分析题的时候,首先要忌讳的是答非所问,答案跑题,在没有领会题目主旨的前提下草率提笔。这个问题和考试写作文一样,是一个绝对不应该犯、也实在难以饶恕的错误!所以,在做论述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要逐字逐句推敲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出题人的目的是什么,该题目所要考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在自己的大脑里迅速整理思路、搜集并融合相关知识点,逐层展开、一一做答。通常情况下,在回答一道论述题时,都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原理等首先做出界定,比如,在论述“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时,就要先回答出“以德治国”的内涵,再简要叙述其出台的背景等,一句话,回答论述题不能只是简单地问什么就答什么,这样是难以取高分的。
总而言之,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建议即将赴考的朋友在政治复习上要合理安排时间,自我调节心态,有的放矢,前后贯通,针对自身实际,注重答题技巧,再加上我们的祝福,那就是马到成功!
政治理论的内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它的理论性,在考研政治试卷涉及的各个学科中,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一般都存在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另一个是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所谓一般性,即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其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抽象,既是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又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许多理论内容常常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所接触,不论是对是错,人人都有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基本认识,几乎达到了一个“凡有井水处,皆可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地步,而所谓特殊性,则又表明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许多基本原理都有特定的基本含义,而且,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相同的文字所表达的概念有时也往往并不相同。没有一番真正的功夫,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的。
当然,我们并没有必要达到专业水平的必要,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进行政治理论的考试。所以既考虑到上述两个特点,又针对当前考试的需要,再结合考试进行能力转向以来,政治理论考试本身具有的新的特点,我们应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其一,首先,在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分析》的要点找出考查的基本点。并结合对于命题规律的把握初步分清考试点与非考试点,考试中的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已考点与未考点、热点与非热点以及新增点。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这绝对并不是说确定为非考点的内容不用学习,更不是说这一环节要等到新的大纲以后才能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也必须及早动手的道理我们已经讲了多次,这里之所以连新增点也放进第一个环节,并不是说这是整个政治理论学习的起点,而是说,政治理论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形循环,找点,只是每一个循环的起点。我们不仅在大纲没有出版之前就开始依据旧大纲找点,不然,新大纲出版后你就找不到新增点,甚至不懂得怎样找点,或者,即便找了点,也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意义;而且我们还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找点,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找点,直到最后,我们没有大纲也能找点,因为,可以说,将来的一天,大纲的制定者一定会出现在我们中间,至少,那时你大概总不能还按照大纲找点,所以,这里进一步强调找点的目的,实在是要特别提醒大家,最主要的找点的依据,最终其实是社会现实。
你说06年为什么最后一题会以整个人类为考查的主体?是大纲中找出来来的吗?大纲虽然增加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但是《考试分析》也仅仅提到“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由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大纲解析》的相关内容则基本相似,更详细的教材的解析则指出“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人类主体”。显然,这些角度无法引起命题者的兴趣。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命题者眼前一亮,创造出了自己的又一杰作呢?可能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形势政策方面还有一题,那就是2005年9月15日,胡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而这一讲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结合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推而广之,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命制这样一道试题,难道不是最为恰当的选择吗?
其二,要注意对各个学科中各章节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概念、范畴、规律和观点的全面系统把握。由于政治学科自身的理论性比较强,概念、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考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有关的知识点。这不仅是因为在每年政治的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直接考查基本概念、范畴和规律;甚至某些主观性试题的回答,也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基础,要求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说明现实的现象和问题。
而且是因为这些基本的内容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材料,没有这些基本内容自然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这样,自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首先理解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恰恰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不二法门。也正是人类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螺旋式上升的体现。从阅读学的角度考虑,一般人往往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实际上,阅读首先必须有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倾吐,你越是可以有所倾吐、越是倾吐的顺利,你往往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的更多。这也正是为什么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往往有所不同。
因为,事实上,通过学习,你已经发展为一个新的认识主体,而在新的认识环境中,原来的认识对象,也自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认识的辩证法。所以,对于政治理论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考生朋友自然应该按照认识过程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模式进行不断深入的学习。
显而易见,对于基本的、尤其某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掌握必须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但是,这里的掌握,绝对不是简单的朗读、记忆。将考研政治完全等同于记诵之学的方法不仅已经完全不能应付基本的考试需要,而且,在本身就是对于学习内容的极大讽刺。“要想背,先得会”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才是简洁而朴素的真理。表面上看,“要想背,先得会”的道理似乎又是一个悖论。
不少人觉得,一方面,先要会了才能背;另一方面,书一离开视野即口不能言怎能算会?于是先背下再说。殊不知这正是不得法的开端。“背”政治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只能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云里雾中。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而这“会”的含义,首先是包括必须力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即不仅要知道概念、规律本身的含义,还要进一步把握这些概念、规律本身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些概念、范畴、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而对于基本概念、范畴而言,就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概念、范畴的表达形式,这应该进行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要注意表达的基本结构,找出内容,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是概念、范畴划分的标准或依据,这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考虑;
第三,是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这要明白其所包含的内容有几点,其所指向的事物有哪些;
第四,是概念、范畴与相关概念、范畴的区别,这要结合以上的内容去理解,要注意区别的性质、内容和层次,同时注意其区别的方法和意义;
第五,是概念、范畴与相关概念、范畴的联系,这和区别具有同样的要求,但必须明白区别其实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
第六,是概念、范畴在整个学科或者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这必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这样,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基本概念、范畴的把握就又可以有以下的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单个的“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第二层面,同一章节内相关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是考研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部分。这里仅以“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矿山地租”为例,广大考生除了把握这些概念的准确定义外,还应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我国现阶段对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租实行收费制度,正是地租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其次,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都是从理论上概括的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其中前两种是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至于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则是相对于农业地租而言的,都属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具体的地租。应当明确,在任何一种具体的地租中(农业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都必然包含绝对地租;若租种的是优等地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除须交纳绝对地租外,还要交纳级差地租;若租种的是带垄断性质的稀缺的特优地,除交纳前两种地租外,还要交纳垄断地租。
最后,要注意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各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剩余价值,但其实质都是超额利润,即剩余价值中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部分才是地租。
第三层面,不同章节中相关基本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例如:简单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两种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的联系与区别;职能资本与非职能资本的划分及其两者在收益上的差别;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对各部门、同一部门内各企业利润率水平的不同影响等等,都是需要认真把握和深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