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五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21:21  作者: 匿名 

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44.内因:即内部矛盾,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45.外因:即外部矛盾,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46.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

48.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49.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和谬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坚持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