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核心考点(五)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①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六)
(1)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关键在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