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专项练习题1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8 16:41:25  作者: 匿名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 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 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 可知性 B. 客观性 C. 偶然性 D. 随机性

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 23.C 24.D]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6.新事物是 (  )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

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1.AC 2.BD 3.ABC 4. ABCD 5. ABC 6.BC 7.ABCD 8.AB 9.ABCD 10. ABCD 11. 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

1.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 答案要点:正确。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

5. 答案要点:不正确。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6. 答案要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从而获得发展的。但是否定和发展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失去了这个基础,否定和发展都无法进行。这个基础体现了事物发展中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在否定中存在着肯定。这样的否定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不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7.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唯物辨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就要求我们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偏听偏信,则必然不能够获得对于事物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兼听”才是获得对于人和事物比较全面和客观认识的方法。

8. 答案要点:荀子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9.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能动的反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在“文革”期间提出的口号,就是过度宣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客观规律性的典型例子。

10. 答案要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四、论述题

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试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4.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

1. 答案要点:(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世界是统一性的,即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与二元论区别开来。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功能或物质发展和存在的表现。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社区别开来。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第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 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一,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制定方针、政策,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来确定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或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

2.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其决定性环节是劳动,根本的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而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3. 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 答案要点:(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迂回。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准备走艰苦之路的理论指南。(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新兴的事业,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必然趋势,它是全人类必经的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所以它必然最终在全人类获胜。(3)但是社会主义事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必然遭到旧制度势力的强有力的抵抗。又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兴的制度,人们没有经验,在建设中难免有失误,甚至遭到敌对国家“和平演变”的成功。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中必定是崎岖的。(4)总之,我们既要必胜的信心,又要有艰苦奋斗的准备。

5. 答案要点: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6. 答案要点: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五、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 (摘自2004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 原载2月13日《现代女报》作者 农先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1、(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受整体的制约。(2)和谐是包含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引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同一是有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4.下面是关于庄子的蝴蝶梦的寓言故事。

在《庄子》中,有一段庄子梦蝴碟的描写。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不一会,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他大惑不解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总应该有所分别,这也许就叫“物化”吧!”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庄子的蝴蝶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要点:]

(1)庄子借用蝴蝶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梦境,一种幻像,只有看破人生的人,才能超凡脱俗,达到至极之境。(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总是想像自己能够与物俱化、与道合一,以至于能逍遥于九天之上,获得绝对的自由。(3)庄子的蝴蝶梦也提出一些人生观的重大问题,如怎样对待人生的名利问题,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