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i2] 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反映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具有价值,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生产者与自然的关系。
小练习:1.价值的存在要以物的有用性作为前提。 (√)
2.凡是有用,又实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原因:空气。
3.劳动是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原因: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因素之一。
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他的实用价值量决定的。 (×)原因:商品的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i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i4] 是产生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②性质不同;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i5] 。
劳动二重性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或枢纽。(劳动二重性原理的重要地位)
小练习: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
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原因:因素之一。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
3、商品的价值是指,生产商品过程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i6]
4、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劳动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的矛盾,都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都是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i7]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和完成形式。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i8]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它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问为什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结合实际分析)
1、保值性 自然属性,满足交换需要2。易于分割,保管 和携带等角度 再结合材料。
6、货币共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发展。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产生来自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及其发展。信用货币即信用凭证的货币化,它是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7、关于货币职能的重点分析
(1)价值尺度。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衡量表现商品的价值。②货币通过价格来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自身的计量单位即价格标准。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i9] 有:价值、供求、货币自身的价值(实践上表现为纸币发行量)、国家的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观念的货币,而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i10] 。
(2)流通手段[i11] 。①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购买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在于: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正是这一特点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纸币的产生。③流通手段在现象表现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④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i12] 。⑤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要求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i13] 。如果不适应,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i14] ,这二者分别对应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两种宏观经济形势。
(3)支付手段。①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赊帐买卖)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现象上表现为“先给货,后付款”。支付工资、利息、税收、租金等行为,都属于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②支付手段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大了商品经济中危机[i15] 产生的可能性。
(4)贮藏手段: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也就是把它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真正能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本质上只能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纸币在一定条件下承担贮藏手段的职能[i16] ,其前提是币值稳定。在由纸币承担贮藏手段职能时,流通中的货币量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干预。
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9、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依据供求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价格要能够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要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10、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是:①调节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促使生产经营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③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④产生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益的矛盾。
[i17] 11、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两个方面[i18]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各方面作用的实现,都是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为基础的。
12、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们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①不仅生产线上的工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并且他们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日益突出。②不仅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某些非物质部门生产领域甚至精神财富生产领域中从业者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
[i1]1,2,3,4关于商品;5,6,7货币的基本知识;8,9,10,11价值规律;12 发展。
其中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本节内容每年必考。
[i2]商品的二因素间的关系。对立:指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即买卖双方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得其一。统一:缺一不可。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各自在商品内统一的地位。
[i3]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因素直接来自二重性。
[i4]具体劳动:生产具体使用价值。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生理学上的脑力体力支出。质相同,量可以比较。
[i5]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
[i6]个人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竞争关系。
[i7]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产物。具有自发性。
四个阶段:经历了1简单的偶然的2扩大的综合的3一般形态4货币形态 (贵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i8]货币是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i9]弄清1因素是什么2因素怎么影响的。
[i10]可以只需要观念的货币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i11]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
[i12]商品价格总额=单价×数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总量越少。
[i13]易考规律的对立面。
[i14]共同点:纸币的流通量和需要的货币总量不相符。
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对应关系: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物价下帖;供求平衡。
[i15]危机:供大于求,商品卖不出去。
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出现危机。而支付手段的出现,增大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三角债等)。
[i1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i17]价值规律的考点落实在市场机制上。
[i18]供求价格机制: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核心:强调价格是“动”的而不是死的。价格根据供求波动。
竞争机制:主要指企业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生产者之间主要围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展开竞争。(题目:如何理解企业的兴衰成败等,从此方面分析。答:哪个企业能够提高生产率,开放新技术降低成本,是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谁就能立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