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考点狂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感性认识的内容(对象)是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其优点在于贴近现实;其缺点在于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和局部,即“熟知不等于真知”。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表明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决定了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大脑),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
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优点是深刻、全面,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缺点是容易脱离实际。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其同一性表现在:其一,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二,二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相互促进。一方面,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所以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促进感性认识。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其矛盾性表现在,二者所凭借的器官、所认识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认识过程中所居的地位,都不相同。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的基本条件。第一,获取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
1、飞跃的必要性
它是实践的需要。人的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离不开理性认识的指导。
它是认识的需要。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才能得以实现,同时认识也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飞跃的实现条件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从本本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郑人买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
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2、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没有终点。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其一,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其二,从客观方面看,物质世界是复杂的、无限。
认识运动过程,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该规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