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归纳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28:03  作者: 匿名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归纳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2、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

3、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结论: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也是既对立又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是马哲和马政经两科综合起来的科目。一般,这两科出政治分析题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两部分又是政治最难的两部分,因为它包含很多需要联系实际来理解的原理性的知识。因此,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分析题是一个很难攻破的“大难“。如何做好马原的分析题呢,大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下为大家总结以下三大技巧——

1. 马原分析题答题的万能框架

首先:阅读材料,分析出题者选用材料的意图,正确寻找材料与原理之间的契合点。

其次:仔细推敲 “ 请回答 ” 的要求,它们规定了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向和角度。据此,要从脑海中调出相应的原理,作为分析材料的依据。

再次:运用原理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原理与材料的紧密结合,一定要把问题说全,说深,说透,说充分。有些试题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对此,一定要论述到位。在运用材料时,需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并非每一句话都需要用原理去分析,一定要去粗取精。何为粗何为精,由 “ 请回答 ” 所限定的论证角度决定。

最后:最好学会运用反证法。试题要求我们证明的主题是 A ,在把 A 真说清之后,可设 A 的矛盾命题非 A ,要努力暴露非 A 的弊端,这是方法论的要求,举例来说,如果试题要求我们阐述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答完后可以批判一切从主观出发。

应当指出的是,必要的展开虽然重要,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可跑题,跑题属于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答得再多也是枉然。二是不可牺牲其他试题的解答。

2. 梳理解题线索

作为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即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其中一个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学回答时,所形成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在第一章当中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把这个最基本的线索抓住了,参透了。就能够抓住几个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何足俱哉!正待吾等显身手。

3. 把握命题考点

不少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其实根本不是。直接

地用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命制题目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目前的题目全都是以考

试大纲的知识点为根据,将知识点下的某一具体概念或命题结合生动鲜活的现实材料或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材料,命制材料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题目往往显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读来煞是有趣,却又暗藏杀机。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经过认真复习成绩却不理想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陷入迷茫,觉得照此下去,考研哲学岂不是题海无边,以往考“按图索骥”,“闻一多画马”,“鸭免双关图”,“六人扛木头”,“许衡不摘梨”,“逆捞镇水兽”,“丁玲识成仿吾”。用矛盾的原理破解“医患关系”等。今后或许会考李白磨杵、牛顿吃鸡,天方夜潭,西行漫记,古今中外,无所不至,莘莘学子,徒唤奈何。

这的确是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问题,它产生于我们对于考研政治复习的一个认识误区—一将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仅仅归结为死记硬背。曾几何时,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识记被绝对化为脱离理论内容的生吞活剥。其实管用的办法,就是抓住题路,按住考点。殊不知,千道题,百道题,不过就是那几路题。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基本命题点,高频命题点,理论疑难点和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就不难做到顺藤摸瓜,瓮中捉鳖。无厚有间,游刃有余。

很多考生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的科目,但是分析题却是紧密联系现实,不是单单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即使你记住了所有的原理和定理,也不一定能够拿到高分,所以分析题往往成为部分同学的死穴。那么,政治分析题到底应该如何来复习和真正达到获取高分的目的呢?

从分析题题型本身的属性来说,主观题比较中庸,结合近几年考试趋势,主观题更多偏向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这就保证大家一旦对基本的知识点熟悉之后每道试题都有话可说。但政治试卷的批改是采点给分,如果要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就需要科学的指导,因为在基础分之上每提高一分,考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比之前成倍增加。所以建议考生参加考研辅导班,辅导班的老师会给大家总结出最易出的考点,并给出答题的模板,告诉大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答案与阅卷老师的采点相吻合,从而从中庸的分数中脱颖而出,取得高分。

解答分析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要如何来进行呢?建议大家按照以下两点来完成:

一、仔细审题并抓关键词

大多数分析题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答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材料及问题,了解题目需要回答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以及怎么回答,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这是做好分析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对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题目,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审题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做可以不必要地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第二、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课文理论,并注意筛选。

第三、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通过分析,抓住试题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二、阅读材料并组织答案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或者材料。阅读时可边阅读边划出材料

中带有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信息,同时搜索、提取大脑中平时储存的相关知识,然后理清思路,组织答案。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前提下来分析,这样才能完全掌握解答分析题的深层技巧,夺得高分。

总的说来,分析题就是把试题所给定的命题、问题和材料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要求考生对这一系统整体进行分离、分解,剖析出各个方面,对整体所蕴含的诸方面内容作出说明、解释和回答,揭示出诸方面内容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对诸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问题作出全面的阐述和整体性的本质结论。

所以,考生能够按照这两个方法加强复习训练,掌握技巧,再配合平时的积累素材,分析题的解题基本上就不会成问题。希望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每天都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

针对“ 根据材料如何(或怎样)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可以这样回答:“材料表明……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 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哪些具体现象或具体问题 ”。

回答“如何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或解决此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途径是什么)” 时也有固定的模式,如:“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或“ 解决好……问题的措施主要有:……”。

万能句万能依据:

( 1 )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

( 2 )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四个文明需要等。

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部分几大理论都是高频出题点,冲刺复习阶段,希望考生能够多背背练练,熟练掌握,同时注意区分。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人与自然)★★★★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单选、多选、分析)★★★★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单选、多选)★★★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单选、多选、分析)★★★★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①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 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 B: 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 ,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A 和 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 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

注意:

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①死记硬背的题目

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①先写... ...认为:

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 3、4 操作。

⑥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⑦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

㈠ 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 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⑴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⑵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⑶实践观:

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⒉两原理:

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23 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⑸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⑺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⑵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⑶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⑷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⑸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⑹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⑴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⑵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⑷ 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⑸ 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⑸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 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⑶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⑷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⑸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⑷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 03 年、04 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 个原理

1、因素:

⑴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⑴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⑵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⑶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⑶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⑷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⑹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概念比较抽象,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有些理论常考,提醒考生要注意区分和梳理,尤其是四大核心理论要熟练的掌握才是。

实践与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我们可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思。认识论可不只是讲认识这么简单的。关于认识的来龙去脉、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创新,都一定是以实践为立足点的。所以,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时间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换句话说,时间就是认识的起点,同时也是认识的过渡,是全部认识的基础。时间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说完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认识对实践的作用。认识对时间具有指导作用。而认识也分为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错误的认识则正好相反,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则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甚至是破坏作用。时间对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力争实现认识与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直接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本质的间接认识。二者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同样的,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二者相互联接、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同时,真理和谬误也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