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练习及答案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39:46
作者: 匿名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之真题实战。
2006年单项选择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
2002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也不否认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个人之间天赋才能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审题时把分工理解为人的职业不同也就是实践不同,才能理解为人们的认识。正确答案B.
2005年单项选择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解读】本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内容,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答案C。
2006年单项选择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读》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正确答案D。
2008年多项选择题。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本题引用英国作家惠兹里特的仅有书本知识等于无知的名言来辨识类似的名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真知,不是深知。C选项强调的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要求。正确答案ABD。
2002年多项选择题.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观点,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知行合一简单说就是知行是一个东西,知就是行,这是王阳明的观点,不选;行难知易在题意中找不出,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行易知难,不能选E。孙中山先生的话还可以引出一些正确答案,如知行密切联系,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这说明哲学试题非常灵活,出题范围非常广泛,没有真正的懂、记、会的结合是很难得高分的。正确答案ACD。
2006年单项选择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
2002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也不否认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个人之间天赋才能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审题时把分工理解为人的职业不同也就是实践不同,才能理解为人们的认识。正确答案B.
2005年单项选择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解读】本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内容,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答案C。
2006年单项选择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读》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正确答案D。
2008年多项选择题。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本题引用英国作家惠兹里特的仅有书本知识等于无知的名言来辨识类似的名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真知,不是深知。C选项强调的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要求。正确答案ABD。
2002年多项选择题.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观点,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知行合一简单说就是知行是一个东西,知就是行,这是王阳明的观点,不选;行难知易在题意中找不出,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行易知难,不能选E。孙中山先生的话还可以引出一些正确答案,如知行密切联系,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这说明哲学试题非常灵活,出题范围非常广泛,没有真正的懂、记、会的结合是很难得高分的。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