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5年考研政治章节练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二)多选题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2:36  作者: 匿名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ABCD

【解析】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故A、B、C、D四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A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某种“始基”的物体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ABD

【解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艺术和教育活动

【答案】ABCD

【解析】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故A、B、C、D四个选项皆为正确答案。

5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表明为()

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B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人造世界是唯一存在的现实世界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答案】BD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题中的C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A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6上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某城市周边环境干旱多风沙,耕地沙化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阻止沙漠侵蚀,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措施。几年之后,林木成活率很低。而勉强成林的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树根对水分的吸收率反而少于树叶的蒸发率。林木成活在特定环境下反而加剧了水分流失。于是人们停止造林,由退耕还“林”而退耕还“草”,进而退耕还“荒”,逐渐涵养生态。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答案】CD

【解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为,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的和解。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C与D两选项为正确答案。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答案】ABD

【解析】这是一道基于真题的习题。A选项出自笛卡尔,将“我思”作为“我在”的前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选项出自贝克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选项是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本题难点是D选项,观点出自康德,其认为“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表述极具迷惑性,由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以概念和理性为世界本原,绝大多数人会将本选项误判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实,客观唯心主义当作世界本原的“理性”是无人身的、脱离了人的理性。这当然很费解,而且并不正确,但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认为的。而本选项的理性,开宗明义就表明了是“人的”理性。从人的主观出发,认为人的主观的理性可以为自然界建立规律。这就无论如何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货真价实的主观唯心主义。故ABD为正确选项。

8.《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答案】AB

【解析】这是一道基于真题的难题,考场上做对此题的人不多。本题以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著名论述设问,考查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第一步,须看明白题干材料。第二步,须看明白各个选项,还原其字面背后的哲学含义。A选项的含义是,把人的对于认识对象主观感觉和对象本身的客观存在相等同。B选项意为,把人对于对象的感觉夸大成可能脱离那个对象的另一个实体。C选项意为,人对于对象的感觉与那个对象有同一性。D选项认为,相对于认识对象,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能动性。第三步,将各选项与题干对照,根据题干要求做出正确选择。第二步有一定难度。第三步极易出错。许多人忽略了题干的关键要求,并不是选出王阳明观点中的所有主张,而且只选出其观点中的错误主张。如按前者选,则须全选。因为王阳明并未否认C选项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D选项的意识的能动性。王阳明的错误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只能选A与B两项。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答案】BCD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BCD选项正确。

10.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根本观点,这是因为辩证法主张()

A.用唯物的观点看宇宙

B.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C.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

D.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BCD

【解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BCD三选项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法把握事物的基本方法。只有在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科学彻底的方法论。但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并不必然地同时就是唯物论。唯物论也不总是能够与辩证法相结合。因此,A选项不能选。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