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6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唯物辩证法多选题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5:44  作者: 匿名 

1、有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重要性

B、否认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不连续性

D、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2、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是()

A、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执两用中”

D、“洞悉症结”

3、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革新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

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C、犯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C、由抽象规定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重规定的综合的过程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联系是复杂的、多样的,其多样性具体表现在()

A、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D、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6、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疫情,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最终掌握了非典病毒的发病机制,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了疫情,战胜了非典。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揭示了事物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9、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的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B、相对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永恒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10、 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温家宝说:“2009年中国的经济GDP已经超过德国,2010年中国经济的GDP将超过日本。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符合哲学中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一致的 B、两点论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一点论

C、重点论是建立在两点论的基础上 D、两点论中包含着重点论

11、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B、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C、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12、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上述论断中指出()

A、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过程纯粹是必然的

C、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13、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几年,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还是占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中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5、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6、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存和死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这一论断反映了()

A、发展的过程性B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C、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这一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联系的客观性B、联系的普遍性

C、因果的统一性D、意识的物质性

18、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唇亡齿寒D、吐故纳新

19、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

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

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20、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1、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礼之用,和为贵”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2、在社会的现象中,新的社会制度克服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但是新的社会制度又保留和改造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对待文化遗产,要坚持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2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4、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

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5、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表明()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

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

C、事物只有到了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

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

26、“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

A、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具有创造性

C、意识能创造物质D、实践才能改变现存事物

27、现代社会科技领域“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科学知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

B、批驳了不可知论

C、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D、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28、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事物发展的回复性上。以下现象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起作用的有()

A、工作——休息——工作B麦粒——麦株——麦粒

C、批评——团结——批评D前进——倒退——前进

2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坚持意识第一性B、坚持辩证法

C、一元论哲学D、可知论哲学

3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

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

31、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的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2、“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3、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改造世界B、人的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

C、能动地反映世界D、能动地改变意识

34、“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理念在事物之先

35、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包括()

A、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可以承认、接受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36、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表现在()

A、孤立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C、否认矛盾的观点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D、主张规律是主观的观点与主张规律是客观的观点

37、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38、对“8”可做有益的理解和猜测,也可从反面做多方面的解释。如从正面看:“八”字像“人”,人者,万物之灵,世界主宰,最富创造性。“八”字如“入”,有收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八”字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谁不想稳固而不衰呢?从反面看:“八”字无底,上小下大,不仅是欲壑难填,而且是入不敷出。“八”如有裂缝的屋顶,可谓屋漏偏遇连阴雨。“八”字笔势,左右均向下,可谓连走下坡路,求财,求官,求幸福,若走此道可就没多大指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C、主观任意“联系”也是有道理的

D、题干所指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

39、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40、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

4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2、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43、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44、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45、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在这一基本判断之下,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其一,这种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二,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4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47、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性

D、是保守主义的观点

48、古希腊,欧几里得证明三内角之和等于180°;19世纪30年代,珞巴且夫斯基证明三内角之和小于180°;19世纪50年代,黎曼证明三内角之和大于180°。这三种几何学说明()

A、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B、空间特性是相对的

C、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D、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

49、“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B、从实际出发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

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50、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过程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51、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一观点()

A、将导致机械决定论B、将导致非决定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5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5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54、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

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1、【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

命题的观点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未否认量变的重要性,因此排除选项A。否认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否认了事物发展的不连续性,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

在辩证法中,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执两用中”“洞悉症结”也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故正确答案是ABCD。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这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另一种是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这是一种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题干中的观点就是一种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观点。

4、【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过程”。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在思维中将抽象的规定形成多重、综合规定的具体形象的过程。A、C、D三个选项准确地表达了题干的含义。题干所表述的只是一个思维的过程,B项与其他三项的意思不统一。

5、【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些规律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并进一步用来指导我们改造现实世界,使原始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但是规律只能认识和把握,而不能被创造。

7、【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选项A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基本根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8、【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

本题作为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深化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具有一定难度,它要求考生不仅对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点比较熟悉,而且还需要考生运用辩证法的头脑去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具体内容,并作出判断。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B、C项虽然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因而是正确答案。D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看到存在的合理性,并将它固定化,是不彻底的辩证法,是不合题意的。考生选择本题时,问题可能会出在D选项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9、【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

10、【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矛盾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因此ACD符合题意。

1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和历史”。

辩证法认为,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2、【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本题的题干是马克思关于偶然性的作用的论断,是考查考生对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偶然性虽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但是它在历史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分析马克思这一论断,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即一定如此的趋势看不见摸不着,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既不是纯粹必然的,也不是纯粹偶然的;还说明历史人物个人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本题通常讲不应构成难点,但本题题干要求限定在对马克思这段话本身内容的理解上,要求考生按照题干给出的既定内容进行选择,而不是泛泛选择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所以,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和D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答案。做本题的时候会有许多考生没有理解题意要求而多选了A项。像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考生反复阅读题干要求,不然稍有疏忽就会进入“陷阱”。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3、【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只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能保证国家和人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正确答案为BC。

1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并被大脑反映出来的东西。A选项反映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B选项体现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选项C、D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同时,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中间难免出现反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即为如此。“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C选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6、【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恩格斯的这段话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选项B、C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7、【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反映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D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8、【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选项A、C都未体现发展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19、【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因此度不是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按照关于度的基本知识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选项B、C、D。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0、【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的命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将自然地导致不可知论,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2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差别的统一”。

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的统一,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理解,再加上对以上话语的解读,可以知道选项A、B、C、D均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他事物转化的因素。选项A,只有事物内部矛盾不断地发展,新的事物才能代替旧的事物。选项B,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旧质才能转化为新质。选项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方面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2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运用”。

A、B、D三项都是根据具体的特殊矛盾解决具体问题的做法。C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对选项中采用的成语和俗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难度不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4、【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虽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确,但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选项A、D符合唯物辩证法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描述,选项B、C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2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说明,新事物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新事物,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新事物都会转变成旧事物,因此没有永恒的新事物。但是并不是说新事物就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当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正在发展还没有转变为旧事物时,是不会被否定的,选项D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6、【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题干中的这段话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及意识的能动作用。选项A、C观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27、【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科技革命与哲学的关系”,还涉及对相关哲学派别的理解。

“克隆”和“转基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并没有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所以选项A不对。“克隆”和“转基因”具有反驳不可知论的意义,所以选B。“克隆”和“转基因”等新技术有助于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选C。选项D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2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特点”。

是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起作用,关键看是否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前后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第二,后面的概念和前面的概念相比必须要有量变或者质变,如选项A中的后面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选项B中后面的“麦粒”是数量更多或质量提高的“麦粒”;第三,必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如选项A中的“工作——休息——工作”这符合逻辑性,而不能说成是休息——工作——休息。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29、【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特点”。

唯心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有辩证法的,也有形而上学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决定一切,所以是一元论哲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30、【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这道题具体是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选项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选项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选项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31、【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第一,具有先后顺序性,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第二,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两个特点都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32、【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选项B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选项C是正确的表述,但与本题的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3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本题中选项D,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能动性体现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所以B也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4、【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

3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选项D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选项A、B、C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6、【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根据相关的基本知识点,辩证法是联系、发展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而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与否认矛盾的观点。选项D不属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

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

38、【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由于“8”“发”同韵,许多人对“8”字情有独钟。车牌号、手机号、门牌号、商品交易中的货币数目等,都愿追求“8”字,甚至有人为一个“8”字而托关系求后门,这实在是毫无道理的主观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非人们强加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联系,反对主观地胡乱联系。

3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40、【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A、B、C三项中的“两”、“对”、“耦”都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项是关于度的哲学思想。

41、【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题干引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因此,正确答案是CD。

4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反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选项是错误选项,观念属于主观范畴,必须符合实际客观情况。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43、【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原理”。

题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显地揭示了选项A、C、D的哲学道理,这首诗也涉及事物的“质”,但没有体现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因此B项是错误的。

4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的特征”。

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所以都应入选。

45、【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原理的应用”。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因此,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人们在分析矛盾和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两分法,而不能是一分法;应当坚持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应当看到事物的两重性,而不能只看到一方面。

题干中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评价既看到了利又看到了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肯定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性质,无疑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并且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认为“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又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46、【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几个基本观点”。

A项是正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看成是认识的规律和要素,认为认识的运动也是矛盾的、辩证的过程,因此要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列宁指出:“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B项是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正确表述。C项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表述。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主观辩证法是通过主观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D项是错误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两者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7、【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保守方面”。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不仅承认辩证法的革命性,同时指出了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

所谓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按照马恩的论述,是指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但事物并不是瞬息万变,倏忽即逝的。每一事物的矛盾双方在转化之前,它们相互依存着。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肯定,即一方肯定自己要以肯定对方为条件。在事物的肯定阶段,只发生数量的变化,所以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当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还没有完结的时候,它是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和现实性的东西,都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辩证法的这种关于事物的相对静止、依存、量变、肯定的性质,便体现了辩证法的保守方面。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事物总是要变化的。今天被认为是现实性的东西,以后会变为不现实的;过去的新事物,要变为现在的旧事物。但是,辩证法保守方面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什么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特别注意的是,辩证法具有保守方面,但不是保守主义。只有把辩证法所承认的保守方面绝对化才是保守主义。因此选BC。

48、【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时间和空间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题干陈述的是一个科学事实,它首先说明“人们的空间观念是不断变化的”(D项),“空间的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A项),随着物质状态的变化,空间的特性也是可变化的,所以空间的特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项)。同时题干中的科学事实还表明“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C项)。可以说,本题较好地综合考查了时间、空间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49、【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方法”。

在本题中,“樵”“渔”都是要达到的目的,而“入山”“入水”正是从实际出发,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实践方式,是唯物主义的表现,题目中并未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排除C。

50、【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相关考点”。

本题主要是考查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通过分析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5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此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因此选A、C。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的观点,因此也选B、D。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52、【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区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客观世界到处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因果倒置,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恩格斯在讲到因果关系时曾经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在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联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5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中国梦实现的规律,A正确;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既要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也必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思想准备,B正确;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C正确。D选项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5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

命题的观点是一种“突变论”的观点,夸大质变否认量变,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和“左”倾盲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