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4年考研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笔记辅导(13)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6:18  作者: 匿名 

反社会行为——侵 犯

一、定义

◆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1 伤害行动;实际的和可能的(未遂)2 伤害意图;区别于过失3 社会评价;区别于正当防卫

二、对侵犯的解释

1、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

人有两种基本本能:性本能、自我保持本能:使人具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

◇两种本能在人身上的作用——人在生/死或爱/恨的经验中,下意识地知道了死亡是必然的胜利者。生命与爱的得胜仅仅是暂时的;当人在无休止的生存竞争中精疲力竭时,就渴望返回到他原来的无生命状态——死。

◇侵犯——死的本能受到妨碍的表现。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一个地区如果自杀率高,则他杀案件的发案率就低,说明死的本能的破坏性就减少。

◆本能论: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是一种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口拥挤将会使侵犯事件增加。

2、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定义:1 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意志行动受阻;2 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感

◆挫折-侵犯理论的最初提出:

多拉德(J.Dollard),1939。侵犯的强度同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挫折-侵犯理论的实验验证

1、1941年,勒温实验让实验组儿童在窗外观看玩具室,不许进去玩——挫折控制组儿童一开始就被允许直接玩那些玩具让实验组儿童终于有机会玩玩具结果:实验组儿童对玩具表现出了更多的破坏性行为

2、马利克实验设计结果说明:在实验的条件下,人们仍然保持着对于侵犯行为的控制,并要求使自己的侵犯行为得到合理解释。

3、伯克威茨(L.Berkowitz)实验

◇结果:看到手枪的被试对假被试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伯克威茨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3:社会学习观点

◆班杜拉,1977

动物习性学研究: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

◇实验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实验2:侵犯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

◇实验3: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

三、侵 犯 的 影 响 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3: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4:大众媒介

四、侵犯行为的控制

1:社会制约

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

2: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1:渲泻

◇使人的侵犯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渲泻

◇强调:渲泻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已对一定对象产生了侵犯准备的人。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

2: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呈负相关

◇角色扮演方法是培养移情能力的良好方法

3:成熟个性的培养

个性不成熟者运用突发性、破坏性、侵犯性行为方式满足自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