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必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8:37  作者: 匿名 

1.性别化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

一些2岁左右的儿童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然而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大多数2.5岁至3岁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5—7岁儿童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这正是儿童初步达到液体和数量守恒的阶段。儿童先是理解自我性别坚定性,继而是同性别他人的性别坚定性,最后是异性别他人的性别坚定性。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在学龄期间。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标准,他们从儿童出生后,就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他们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儿童几乎在会正确使用性别标签不久,就获得了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对于性别角色心理标准的认识要到学龄期以后儿童才能获得,而且相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标准要灵活得多。

(3)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儿童的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不要有“娘娘腔”,而不太在意女孩的“假小子气”。因而,男孩的行为稍微偏离性别角色标准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很快就知道了社会对男孩期望的是什么。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由于在儿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强化,因而有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自幼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消退。

3.性别化的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了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是儿童的性别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实施性别化的教育。精神分理论认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态度和行为的两种机制是直接训练(强化适当的性别行为,惩罚不适当的性别行为)与观察学习。认识理论则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