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6历史学考研辅导:二战后法德发展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9:37  作者: 匿名 

英国:

(1)战后英国福利国家体制确立:① 1945 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上台后,即开始兑现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施政纲领。首先,推行国有化改革,确立混合经济;另外,着手实施社会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医疗、失业、养老、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确保高福利和充分就业。

② 1947 年,英国宣布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战后,英国虽然两党轮流执政,但在发展混合经济、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两党保持了政策倾向是的一致性、连续性,形成所谓“共识政治”,福利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 福利国家体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公平,延长了,但也带来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率下降、发展动力流失等问题,导致“英国病”与70 年代滞胀危机的爆发。

(2)撒切尔改革:内容:1979 年5 月大选,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获胜,组成保守党政府,一反凯恩斯主义统,奉行货币主义政策,实施以经济自由主义和福利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新保守主义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措施包括:①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通货膨胀;②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边际税率,以鼓励投资和储蓄;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④推行企业私有化改革,恢复自由市场机制。

意义:撒切尔改革使英国摆脱了滞胀危机的困扰,扭转了英国长期衰落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与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3)“布莱尔主义”: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对工党进行改革,提出新工党与“新英国”的设想,被称为“布莱尔主义”。基本目标:在技术急剧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之际,使英国经济保持繁荣并维持良好的社会机制。内容:重新认识政府的角色,突破社团主义、干预主义传统;强调福利享受权与责任的平衡,建立有效而富于生机的社会机制;在私有和公有企业之间建立良性关系;以全球性战略眼光认定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这一调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使工党在长期无缘政权之后,终于在1997 年上台执政。

(4)“第三条道路”: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党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5)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①英国曾长期坚持三环外交,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英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英国反应冷淡,海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等国于1960 年5 月组成七国自由贸易区与之抗衡。但不久之后,英国开始主动向西欧国家靠拢,积极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②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英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地位日趋下降,迫使英国重新考虑与欧共体建立关系对自身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英国从英联邦国家经济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愈来愈少,而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英美特殊关系政策使它在欧洲大

陆面前陷入了孤立,英国日益意识到,只有立足欧洲才能立足世界,所以对英美特殊关系作出新的选择。

③1961 年、1967 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共同市场,均因不愿完全放弃“英美特殊关系”被戴高乐否决。1970 年初,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希思推行以西欧为重点的外交政策,同年11 月戴高乐逝世。这一年,英国提出第三次申请,终于进入谈判阶段。经过长期谈判和让步,英国终于在1973 年加入共同市场。

法国:

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形成于二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是民族复兴与维护自身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利益和地位的要求的体现,其实质内容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立足点是通过欧洲联合抗衡美国,实现欧洲人的欧洲,但欧洲不是超国家联合体,而是民族国家的联盟。

戴高乐主义独立自主政策主要内容包括:①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发展“法德联盟”; ②以“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方

针替代冷战思维,发展对苏关系。戴高乐主义和法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形成,导致法、美国抗衡。戴高乐主义的形成是战后欧美矛盾的体现,是西方阵营分化的重要标志。

联邦德国:

(1)艾哈德经济改革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战败的德国由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英、法、美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美国等在区内实施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以便建立一个经济自足、政治与西方保持一致的德国。1949年两德分裂后,联邦德国推行由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发起的“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改革以保证价格稳定、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为目标,从整顿货币入手,逐步取消配给、放开价格,向市场经济过渡,通过减税刺激生产和投资。改革推动了战后经济复兴,5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2)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主要因素:①政治: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德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好,劳动力素质比较高。③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利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经济发展起稳定和促进作用。④长期保持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⑤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⑥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哈尔斯坦主义:是1955 年9 月联邦德国外长哈尔斯坦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政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69 年推行新东方政策后,“哈尔斯坦主义”停止执行。

(3)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①背景:古巴导弹危机后,东西方关系向缓和方向演变,联邦德国认识到继续推行完全倒向美国的政策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开始考虑调整外交政策导向。1966 年12 月,基督教民主联盟康尔特?基辛格出任总理,组成了包括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为外长的联合政府,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67 年1月,西德同罗马尼亚建交,标志着哈尔斯坦主义即将结束,成为新东方政策的先导。1969 年9 月,勃兰特出任总理后,正式宣布实行“新东方政策”。

②内容: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善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因而必须先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改善同苏联关系的必要前提,是联邦德国保证战后欧洲边界的不可侵犯,以满足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

③1970 年8 月和12 月,联邦德国政府分别同苏联和波兰签订了德苏《莫斯科条约》和德波《华沙条约》,改变了前此历届政府所不承认的立场。1972 年12 月两个德国签订“基础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④新东方政策: 六十年代后期,联邦德国期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和联盟。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以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为目标。新东方政策是立足西方,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简述北欧、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状况:(1)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 民主社会主义综合了近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中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想,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以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社会民主化、文化进步和国际民主化以及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是和平与民主为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反对一党制,提倡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政、混合私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以社会主义为政治目标,核心是民主。

(2)实践: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最大特色就是把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制度与高福利高税收的均贫富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坚持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和保留了私有制;另一方面,又建立了庞大的公共财政和福利部门,实施宏伟的贫富拉平计划,缩小了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联邦德国的“参与社会主义”、北欧和英国的“职能社会主义”、法国的“结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瑞典病的表现:

福利国家政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二是提供各种免费或低费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托儿等,这种政策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

“瑞典病”表现:1.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刺激了通货膨胀不段加剧。2.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3.沉重的财务负担,企业社会和个人都不堪重负,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更新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影响到整个国家生产水平,也使国民收入增长滞缓。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