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
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1)价格波...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2)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
物质资料生产1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物质资料...
第六章抗日战争(1931-1945.8)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起点)――中国共产党与部分国民党局部抗战――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抗日高潮)――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卢沟桥事变与日本侵华(全国性抗战开始)――国民党抗日――共产党抗日(敌后战场,游击战)――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延安整风运动)――抗日胜利重点:《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原则和策略,延安整风,抗...
第五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政权――土地革命,即十年内战(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遵义会议、长征及其意义。1. 国民党的性质: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四章(1919―1927)北洋军阀统治割据――新文化运动兴起,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一大、二大)――国共合作――北伐胜利、大革命失败及经验教训1. 形成军阀割据局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二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2.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
第二章、第三章本章与第三章,讲中国近代四种政治力量: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先后四次政治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注意每次运动的历史作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原因: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3利用基督教作为发动农民的工具。2.1851年1月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