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硕政治模拟试卷(三)及答案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A.经济建设实践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科学实验D.阶级斗争实践
2.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3.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B.时代性C.历史性D.社会性
4.“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被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必然导致
A.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
B.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C.商品价值不再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价值规律被彻底否定
5.既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动力的阶级有
A.民族资产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知识分子
6.1928年毛泽东在《土地法》中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段论述指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A.基本内容B.主要斗争形式C.战略阵地D.基本原则
7.毛泽东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其他的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这说明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是由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B.中国反动统治者的性质决定的
C.中国千百年来的斗争传统决定的
D.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
8.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必须:“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共产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这一论述说明
A.党的组织建设要扩大党的组织B.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C.党的组织建设要扩大党内民主D.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党的组织
9.据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地普遍加大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天津、上海、山东、广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京等9个省、直辖市工作力度较大,进展较快,成效明显,2003年以前拖欠农民工工资偿付比例已超过95%。这一情况说明
A.必须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制度
B.必须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抑制农民进入城市做工的现象
C.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D.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认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立足点都应该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C.对外开放,与时俱进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峰接踵而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办法是
A.坚持城乡协调发展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可持续发展 D.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2.2004年9月16 H~19 H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_______,这在党的83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A.《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B.《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C.《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3.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主旨演讲,这个演讲的基本思想是:
A.中国的和平崛起B.中国的经济腾飞
C.中国的文化进步D.中国的政治民主
14.2003年11月7 H,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奖章和证书,授予杨利伟同志
A.“神州英雄”称号B.“中国英雄”称号
C.“航天英雄”称号D.“航天第一人”称号
15.2004年4月15 H,中国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再次挫败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审议中国人权纪录的企图。这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第次挫败美国借人权进行反华的图谋。
A.8 B.9 C.10 D. 11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上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
A.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忽视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B.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忽视了因果联系链条的复杂性
C.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的做法是形而上学的
17.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大部分国家以摇头表示否定,以点头表示肯定,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以摇头表示肯定,以点头表示否定。绝大部分行握手礼的国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却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须用左手。许多非洲国家有的以啃咬来宾的右耳垂来表示热烈欢迎,甚至少数国家还有以箭毒涂在来宾的手背上来表示欢迎的礼仪。这些都说明
A.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基础
B.文化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C.文化多样性本质上是人们风俗习惯多样化
D.文化统一性在于它具有客观性、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
18.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表明
A.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
C.商品的“天然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D.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19.1929年到1956年,制造业工业部门每个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英国由1300元提高到2200元,德国由1900元提高到2300元,美国由4900元提高到5200元,远比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快。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A.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C.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D.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要求
20.马克思说,“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从而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中。这表明
A.丸生产集中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B.生产集中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C.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小资本不复存在
D.竞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变革
21.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C.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初步分析D.新民主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概括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相继发表了《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
A.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
B.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D.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3.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的设想和实践之间有时会出现偏差。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毛泽东设想建立的国家政权与后来中国共产党实际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之间的根本不同体现在
A.两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根本不同
B.两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原则根本不同
C.两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根本不同
D.两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基本性质根本不同
24.中国共产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把列宁关于合作化的理论同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的理论,这主要表现为
A.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个体农民的联系
B.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验
C.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联系
D.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
B.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的著作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D.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6.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
A.它为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B.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C.它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D.它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衡量标准
27.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指出,到2001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数为68.7%。这表明,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里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
A.经济建设与改革目标 B.民主政治建设目标
C.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D.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28.温家宝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他特别强调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准则是:
A.实行科学民主决策B.坚持依法行政
C.加强行政监督D.坚持实施政务公开
29.2004年2月17日至18日颁布施行的几个条例标志着我国反腐败斗争已经从依靠领导人的政治意愿转移到依靠经常性的制度规范,这几个条例是
A.《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B.《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C.《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30.欧盟在制宪会议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全面的法律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A.欧盟宪法将消除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B.欧盟宪法将为欧洲政治一体化奠定基础
C.欧盟宪法将赋予欧盟机构更多的权力,使欧盟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D.欧盟宪法有助于增强欧洲民众的凝聚力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在宇宙中,在人身上,在动物身上,只有一个实体。教黄雀用的手风琴是木头做的,人是肉做的。黄雀是肉做的,音乐家是一种结构不同的肉做的;可是大家都有着同一的来源,同一的构造,同一的机能和同一的目的。”
32.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人认为出售国有资产或国有小企业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辨析上述观点。
33.“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结合材料辨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建成。
四、分析题:(34—36小题,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阅读下列一组材料:
材料1
荆人欲袭楚,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西施病心及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请回答:
(1)材料1中荆人为什么失败?
(2)材料2、3中郑人和东施的做法遭到世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材料1、2、3,阐述它们体现的共同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5.阅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尽管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过程非常曲折,但50年来的实践却雄辩地证明了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自50年代初期相继建立的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待抚恤、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亿万国民在各种灾祸及贫困面前免除了生存危机。自1990年起,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先后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国务院则在继1991年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后,不仅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规,还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住房福利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走上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摘自《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9日
材料2
“九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到去年底,95%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费,78.9%的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81%的地市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摘自《积极扩大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3
2003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7%.据了解,2003年底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73万人,比1998年底增加2400多万人。目前,我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近450万人,比1998年增长7倍,失业保险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
摘自《我国探索失业调控方法将建立失业调控政策体系》,《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7日
材料4
《中国民政》最近刊文列举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一、概念使用和某些提法相当混乱,不少保障项目定性不清、目标不准,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比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内涵交叉,经常混用;住房救助演变成部分人新的社会福利;发行彩票被定义为弥补政府财政不足的重要手段,等等。二、部门之间、制度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导致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层次性不强,破碎感明显,甚至出现某项保障制度受重视的程度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三、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应急特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比如社会保障只覆盖城市而不包括农村等等。五、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摘自《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材料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近日说,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已经从1998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00亿元左右。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届时城镇的养老和医疗费用会进一步加重。二是城镇化。未来十几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由此带来的首先是转移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就业形式多样化。传统的以“单位”为本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为数众多的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覆盖范围。
摘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新华网2004年6月7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联系材料1、2、3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
(2)如何理解材料1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当前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联系材料4、5,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以下是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国际经验分析,工农业发展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的以农补工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一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到20%以下、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下降到40%以下时,经济发展即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200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00美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4.5%,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已降到50%以下。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打破,步入工业、农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
统计显示,“九五”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开始明显增加,国家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加大了对农林水力尤其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1998年一2001年,国家累计安排农口国债资金1897亿元,占同期国债投资总规模的28.7%,加上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投资,五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基本农业建设投资254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速度最快、总量最多的时期。从今年开始,中央又明确要求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支出的主要部分用于农村。
摘自《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倾向“三农”》,新华网,2003年4月28日
材料2
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这也是党的十六后三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些农民到哪里去,就不只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事情了,它涉及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解读和驾驭这件事情的。
摘自《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0月27日
材料3
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推进速度是快还是慢,成果是大还是小,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在这一进程中,各地的城镇化政策、措施和工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否充分考虑了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转产和失地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生活保障,处理好城镇的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从而最终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这个城镇化宗旨,这是衡量我们工作好不好,正确不正确的客观标准。
摘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经济日报》2003年9月15日
请回答:
(1)材料l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就业人口比重都已经下降,为什么国家还要增加支农资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
(2)如何理解材料2所说的“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3)联系材料3说明当前应当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1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以下是一组有关国际形势发展的材料:
材料1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既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尽管当今世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摘自《人民日报》2004年04月25日
材料:2
从邓小平做出两大问题的判断以来,又是将近20年的风云翻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注视各地炽烈的冲突,冷眼强权者霸道的嘴脸,怒对靖国神社的黑色幽灵……有人不禁提出疑问: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
摘自《当今时代的主题》,《嘹望》2002年第21期
材料3
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以法德两国为核心的欧盟谋求建立欧洲独立防务力量和独立的外交政策,俄罗斯经济的逐步复苏使本国外交操作能力增强,中国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而不懈努力,这些都使单极霸权的绝对优势被削弱。可能造成国际安全格局剧烈动荡的单边主义行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和牵制;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各国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使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被有效遏制,经济强制越来越难以成为控制他国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为国际社会总体上的和平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此外,“9.11”事件的出现,使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纪初的对外战略重心出现了转变,由确定和遏制新的势均力敌的国际竞争者,变成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而在全球领域反恐和反核扩散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不仅大幅度耗散了唯一超级大国的外交资源和军事资源,也使其对有关国家,特别是对一些地区大国在此领域的战略需求加深,美俄关系的缓和与中关关系的改善都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发生的。国际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决定了上述局面的长期性,从而大大减缓了我国进一步发展可能面对的国际压力。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力的增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性好转以及新的安全机制的建立,也使我国能够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
摘自人民网《世纪初中国外交首要目标》
请回答:
(1)材料2提出“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吗”?请做出你自己的判断并加以分析。
(2)分析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3)依据材料3,分析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4)依据上述分析,说明当今世界形势的总体特征。
选做题Ⅱ:
阅读有关日本外交的一组材料:
材料1
8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各届政府都把争做政治大国当作日本外交的主要目标冷战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
材料2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日本教科书出版商在执政党自民党、文部省和右翼史家的压力下,企图淡化日本战时侵略历史,在初中教学课本草稿中刻意淡化甚至删除“慰安妇”和“731部队”等史实。
小泉纯一郎首相上任以来数次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对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慨。韩国对此表示“愤慨和极大失望”。朝鲜说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材料3
2003年6月6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有事三法案”,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一套打开通往战争之路的法案。7月26日,通过了允许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这是白海湾战争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迈出国门,日本政府进一步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首次可以向处于战争中的外国领土派遣自卫队。
材料4
2003年8月4日,中国齐齐哈尔市发生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事件,至少造成中国公民1人死亡、40余人受伤。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毒气泄漏和中毒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官员就“8.4”中毒事件,与日方进行交涉。据悉,中方已就清理现场、医疗护理和人身伤害等问题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
请回答:
(1)材料2、4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述材料3中日本“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这一事件。
(3)结合上述材料评述日本的“积极进取”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C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分为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三种,生产实践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如艺术、教育等。
2.A
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是不同主体意识的主观差别,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3.C
从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所代表的生产力,到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再到当前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及其表现态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此外,生产力还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社会性指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两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时代性也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因此A、B、D错误。
4.A
本题考查平均利润形成对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资本的产品”必然依据资本的意志进行交换,资本的全部使命就在于攫取利润,而在平均利润形成后,它只能获取平均利润,此时,商品必须按照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进行销售,即选项A.但是,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意味着对价值规律的否定:首先,生产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价值仍然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其次,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是相符的。对于选项B,尽管资本努力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但是它也不可能完全依据自己的意志肆意提高价格,商品价格要以客观的生产价格为基础,因此,B也是不正确的。
5.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动力之间的相同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小资产阶级作为劳动阶级发生了变化,首先知识分子逐步被纳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去,其次是对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小资产阶级也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存在,哪还能谈得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逐步被消灭,因此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动力中也就自然没有民族资产阶级了。总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它们的基本动力都只是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能贯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因此排除选项A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反动政府服务的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对象,故而排除D项。
6.A
本题考查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内容的了解。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涵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题干论述了土地革命中对土地的基本分配办法,因此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7.D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内没有民主,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多重压迫,这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国反动统治者异常残暴,拥有强大的武装,也不会给劳动人民和平斗争的机会,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A、B答案都是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的缘由,但不够完整,C中国千百年来的斗争传统概括了一种现象,但也没有真正说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也不对。D概括了A、B的内容,是较为全面的阐释。
8.A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但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人阶级只占人口的极少数,这一国情决定了党不能只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党内来,而必须向符合条件的广大的革命分子敞开大门,所以党的组织建设首先要扩大党的组织,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党。在壮大党的队伍的同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B、C选项不合题意,D选项错误。
9.D
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制度;解决“三农”问题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出来,农民进城打工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应该规范化而不是抑制。因此,ABC都不合题意。题干说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下,长期拖欠农民民工工资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的解决,这一情况本身说明,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工资,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表现,就是以人为本。
10.D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如果经济政治建设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外国,那么国家不仅不能发展,连民族生存也难以保证,这已为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曾郑重宣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当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意思表达不够完整。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A、B、C都不准确。
11.D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可以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可以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坚持可持续发展可以解决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但他们都只能部分地解决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所以A、B、C都不准确。只有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才能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12.D
13.A
本题是对胡锦涛主席在博鳌论坛中演讲内容的理解。胡锦涛主席的演讲指出,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繁荣息息相关;中国已经并将继续给亚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中国的发展给亚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些内容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亚洲的影响。
14.C15.D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AB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割裂联系,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常常出错,题干中的意大利人就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他顾此失彼正是这个道理的体现,所以AD项正确。因果联系是有条件的、复杂的,南坡上的森林与畜牧业基础和山泉是有因果联系的,森林被砍光是因,畜牧业基础遭到摧毁、山泉枯竭、水土流失是果,意大利人没有看到这个因果联系链条的复杂性,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不是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忽视了客观规律,因此C项是迷惑项。
17.ABD
文化的统一性首先在于它的本质即人化,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文化的统一性还在于它的社会性质,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它不依赖于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中介形式,如物质工具形式、语言符号形式、社会关系形式等,因此,文化具有客观性,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因此,D项是正确的。文化的多样性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人们风俗习惯的多样化只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风俗习惯多样化不能反映文化多样性的本质,所以排除C项。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文化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基础,而文化的统一性又以多样性为前提,因而A、B也是正确的。
18.ABC
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属性的理解。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商品交换的过程不但是人们交换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人们相互比较自身劳动(商品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的交换),实际上则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通商品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在于其使用价值,社会属性在于其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C所说的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劳动产品天然并非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此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了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19.ABCD
资本有机构成反映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数值上等于c:v,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首先从单个工人支配的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加中反映出来。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剩余价值从而不断改进设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家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20.ABD
较大的资本之所以能战胜较小的资本,凭借的就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马克思的论述中已经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A的说法是正确的。大资本战胜小资本以致生产集中不断发展,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B的说法是正确的。生产集中的过程就是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变革的过程,因此,D的判断也是正确的。选项C的错误在于,时至今日,小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广泛存在,因此,不能极端地认为“小资本不复存在”。
21.AB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两大标志。C项是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的基本思想;D项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基本标志,因此这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22.AC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总路线从初次提出到完整确立过程中的相同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概括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官僚资产阶级中的亲英荚派还是属于民族革命阵营的,所以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没有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内容,因此B项被排除。两次概括都没有提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提法是中共六大上提出来的,因此D项也被排除。
23.ABD
本题考查毛泽东设想建立的国家政权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之间的根本区别。毛泽东设想建立的国家政权是各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而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统治的国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是工农民主政权,这个政权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而排斥了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设想的国家政权与工农民主政权的根本不同点有三:即阶级基础根本不同(前者提到的国家政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后者提到的国家政权则排斥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原则根本不同(前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原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阶级来建立国家政权,后者提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原则是仅仅依靠工农联盟)、基本性质不同(前者提到的国家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后者提到的国家政权与社会主义性质比较接近)。毛泽东设想建立的国家政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实际建立过的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因此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24.AD
本题考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的基本理论。一方面,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的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从而实现两大改造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且两者的改造途径不一样,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可能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验;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涉及城市资产阶级与个体农民的关系,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牵涉城市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关系,因此BC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25.ACD
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开放的世界”的形成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他的著作中,因此B项表述不正确。
26.ACD
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l世纪党的发展方向,也是对党的要求和衡量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发展目标,与题意不符,所以B项排除。
27.ABCD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可归纳为经济建设与改革目标、民主政治建设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8.ABC29.AB30.BCD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客观实在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定,物质是对一切客观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题干这段话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时也指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过这段话没有将物质世界抽象为客观实在这样一个一般的概念,仅仅只是针对具体事物进行的个别概括,犯了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答案要点]
(1)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物质的个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相对的、可变的,但它们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性,这是绝对的、不变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2)题干这段话肯定了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即肯定手风琴、黄雀和人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并进一步指出在这点上他们是一致的,这是唯物主义物质观;也肯定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手风琴是木头做的,人是肉做的。
(3)但在强调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问题上时,题干简单地认为黄雀和音乐家只不过是不同结构的肉做成的,否认了事物之间的根本区别,犯了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32.(解析)
这是一道应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中包含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矛盾的理解。
[答案要点]
(1)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与使用价值构成商品内部的基本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不能兼而有之,要么放弃价值而获得使用价值;要么放弃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
(2)国有资产或国有小企业对于其所有者——国家来说首先表现为价值或使用价值集合体,将其出售只不过是放弃具体使用价值形态而收回价值,并不发生国有资产的流失,除非在出售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相反,如果对没有效益或不能走出困境的国有资产或国有小企业不及时处理,收回其价值,却可能真正使国有资产发生隐性的流失。
33.(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的区别。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可能分成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只要阐述清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及没有建成的原因,就能很好地回答该问题。
(答案要点)
(1)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于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旧中国留给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遗产相当少,建国后,尽管经过一系列的建设,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快达到或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但中国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从中国实际出发,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但是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地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铯对优势,成为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就已经“建立”了。
(3)社会主义虽然“建立”,但由于我们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的,国内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提出进行四化建设,正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这一现实提出来的。所以,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四、分析题:(34—36小题,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解析]
材料1是说事物是变化的,要根据变化的情况灵活采取措施去办事。材料2和材料3是在告诫人们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荆人不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2)材料2、3中郑人和东施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原理,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郑人不依据自己脚的真正尺寸而只知道机械地按照量好的脚的尺寸去买鞋子。东施则没有具体分析自己的举止是否会与西施的举止达到一样的效果,而盲目地学西施病的时候捂着胸口的样子,结果使自己的样子更加难看。
(3)材料1、2、3体现的共同哲学原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方法论上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35.(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材料1、2、3重在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其中材料1说的是法律制度建设,材料2、3说的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材料4列举了我国保障制度的问题,材料5则说明了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是,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为主的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建立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三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
(2)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贫困、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国传统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3)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在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们面临的发展趋势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保障体制,使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既分工明确,又能相互补充;二是,为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对老龄化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三是,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三农问题”。2004年考研试题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就业人数的角度考查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途径。本题则着重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何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化,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也不会变化;二是,农业发展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农村发展也不能就农村谈农村,要从统筹城乡关系的角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答案要点)
(1)首先,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动摇,“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其次,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国目前已经步入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必要支持无疑是相当必要的。
(2)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主要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要依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3)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加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联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四是,对农业和农村实施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城乡的互动性和互补性,缩小城乡差距。
选做题I:
(解析)
本题考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走向问题。本题第一个问题,要分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原因和表现;第二个问题要分析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及其表现;第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第一个问题分析的时代背景和第二个问题分析的多极化趋势的前提下,探讨当今世界形势的总体特征。
(答案要点)
(1)尽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上升,霸权主义又有新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但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其依据在于:①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看,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②从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普遍要求上看,发展问题就变成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③从总体上看,世界在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
(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一是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前提,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二是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各国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3)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多极化在继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她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或荚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力量都在继续发展,力求争得在新格局中自己的有利地位。②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极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各极实力有差距,但均衡化是趋势。任何一大力量都要凭借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不会改变,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日益突出。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当前国际上各种力量仍在分化改组,国际关系仍在深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4)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三个总体与三个局部”。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选做题Ⅱ: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外交政策。由于日本是中国邻国,近年来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其外交政策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历史问题,包括日本对历史的认识和反省,也包括日本对战后和平环境的珍惜。本题回答的关键,是将日本的积极进取外交政策与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反省结合起来,即指出“日本能否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根本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答案要点]
(1)毒气事件表明,日本的侵略不仅仅是重大历史问题,也是迫切的现实问题,日本侵略对亚洲尤其是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仍然在继续。小泉就任首相以来,三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企图篡改教科书,都表明日本不能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激起了公愤,也说明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将影响它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2)材料3日本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军国主义日益猖狂,它们不但企图篡改历史,而且企图借助武力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梦。历史已经表明,军国主义日本不仅造成了亚洲人民的深重灾难,也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日本走军国主义的道路,必将遭到热爱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3)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一系列的国际事务中都力图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步突破了对外派兵的限制。经济决定政治,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必然会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但日本能否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根本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