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唯物辩证法单选题
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
D、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由于未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两种错误偏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运用()
A、辩证的否定观B、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3、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统一”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论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学说
4、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在早期计算机设计时,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将表示年代的四位数省去前两位。这样,在新千年到来时,计算机中显示的年代可能不是2000年而是1900年,这就是“千年虫”。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耗资达数千亿美元。这件事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D、辩证法观点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 2011年8月5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8月8日,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经济现象符合以下哪条哲学原理?()
A、对立统一的规律
B、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9、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矛盾体存在的。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现象还会发生相互转化。这些社会现象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在发展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B、矛盾的双方存在不同、区别、差别
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D、在整个社会、自然界和人的思维,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0、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A、内外因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的普遍联系D、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统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14、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普遍联系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15、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16、某城市的法庭正在判案,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在公交车上以暴力手段抢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法院的法官考虑到,此人不满十六周岁,决定不予刑事处罚,而是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并提出如果累教不改,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法官在判决此案过程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形态变化的程度
C、事物是处于绝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
D、事物是数量的增减还是场所的变更
17、“物极必反”这一典故所蕴含的真理是()
A、事物发展转化的观点B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C、实践的观点D生产力的观点
18、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19、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20、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温家宝说,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可以逐步地实现的。温家宝的讲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B、量变和质变的原理
C、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
D、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2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2、从生命学的角度来分析,死是对生命的否定,但生命中包含死亡的因素。新陈代谢就是靠细胞的生长和死亡来维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就积累着死亡,最后一定会死亡。从社会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在它的存在和发展中,也发展着无产阶级,积累着革命的因素,最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将来一定会向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发展。事例中所举的“死亡”、“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属于()
A、否定中包含有肯定
B、肯定中包含有否定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B、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
24、唐朝刘禹锡的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清朝郑板桥所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些诗词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发展量的变化
B、事物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规律
C、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D、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及其作用
25、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引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导致中国人民的反抗。上述事例揭示了()
A、客观事物和人们认识之间的范畴
B、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之间关系的范畴
C、普遍联系的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范畴
D、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
2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8、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9、 2002年度,国务院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对应当取消也可以取消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应当取消但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审批项目,提出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对应当保留的审批项目,予以保留”。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原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法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1、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们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A、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
B、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C、夸大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D、抹杀了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3、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种说法()
A、是诡辩论的观点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是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观点
34、中国古代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叶公是个出名的喜欢龙的人,他住的屋子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刻着龙,一句话,到处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飞到叶公的家里,叶公见到真龙,吓得浑身发抖,急忙躲了起来。叶公好龙的典故体现的哲学的观点是()
A、可能性和现实性 B、内容和形式
C、本质和现象 D、原因和结果
35、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6、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37、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原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的表现形式”。
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也称做渐变。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量变具有连续性、平稳性等特征。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是否承认“扬弃”,突出体现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形而上学否定观是绝对的否定观。在形而上学看来,在肯定的地方就没有否定,在否定的地方就没有肯定。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这就是对于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肯定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否定其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就要坚持辩证否定的方法。形而上学对传统文化采取两种极端的态度,或者是虚无主义,或者是复古主义,这两种态度走的都是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道路。与形而上学相反,辩证否定要求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外来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方法就更有必要,我们必须具体地分析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能体现当代文化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学说的应用”。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根源于事物自身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相依赖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争,使双方力量处于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
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联合”与“斗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两重含义: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二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定以及矛盾运动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怎样存在,是不是多样性的统一的问题。题中的观点,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运动的绝对性,因此,正确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相互转化”。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表明矛盾运动的哲学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它包括多种含义和情况,有对立面所处地位的相互转化、对立面性质的相互转化、对立面功能和作用的相互转化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而非任意的,包括内部、外部条件等。对立面之所以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性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并且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条件。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的转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观点的辨析”。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家。他提出的万物流变的观点,第一次描绘了一幅“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世界图画。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一切流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这些都是赫拉克利特的典型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正因为他的这些思想,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征”。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所以取得了胜利;反之,马谡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败。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美国由于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债务和发行美元来弥补。但是,这又导致美国国内物价的上涨和各国持有的美元贬值,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动摇,从而全球股市下跌。因此,正确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A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B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C项是错误的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对立统一。“和”即同一,不是指无区别的完全一致,而恰恰是指以差别为前提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亦即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就是指不一样,即矛盾的特殊性。题干中孔子的话显然不是指A项和B项的内容,更不是C项的内容,这样将A、B、C三个干扰项排除,D项是对“和”与“不同”的正确理解,所以是正确选项。考生选做此题,最容易误选C项。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关键是仔细地读原文,紧紧抓住“君子和而不同”这个关键的句子,是说“和”是“不同”的“和”,是对立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上看,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题干中雪莱所说的已经来临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远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因此,正确答案是C。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本质和现象及其关系”。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中的度”。
事物发展的两端是关节点,也是事物发展的度。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事物的发展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超出还是没有超出这个关节点。在此案中犯罪的人,十六岁是事物发展的度,是是否判刑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的理解和把握”。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题干中“物极必反”体现的就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B项正确。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规律没有阶级性。所以A、C、D都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
选项A、B、D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当前我们努力工作是量变,而五年后实现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是质变。因此,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C最符合这层意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中肯定包含有否定的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事物必然灭亡的方面。本题符合肯定中包含否定的原理。因为,在事物当前的肯定存在中,已经内在地包含有促使这一事物必然灭亡的因素。事物只有经过否定的阶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的认识”。
董仲舒的这句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看法是,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这是属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因此,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揭示了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范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原因,引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是结果;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是结果。答案为C。
2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生产力,又有生产关系;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体方面的因素,又有主体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制衡,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出种种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偶然性,而历史必然性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就在这些随机性、偶然性中跳跃、闪现。正是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使得社会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面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偶然性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把握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处理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让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主体选择。同时,又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确定自己行动的目标、方向,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质变,而非量变,故排除C,而B、D为干扰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词,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是属于矛盾同一性问题),“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样在4个选项中进行分析选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A项)是讲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B项)和“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D项),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A、B、D项都与题意不合,作为干扰项需排除,所以只有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一般考生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最容易误认为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矛盾双方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可能在A或B中选择其一。
2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国务院对各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规定,正是这一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理解”。
题干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总是与偶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不通过偶然性只表现为纯粹的必然性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马克思认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第二,偶然性总是和必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如同不存在纯粹的必然性一样,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关系”。
休谟从极端的经验论立场出发,否认在因果关系中有什么“必然联系”,认为因果关系只能是或然的,不可能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得不到任何逻辑上的证明的,进而将其看做是心理习惯的产物,因而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属于唯心主义和非决定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即抓住偶然性来把握认识事物的必然性。答案为A。
3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矛盾的不同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同一的东西,统一总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具体的同一中包含着差异和对立,也就包含着矛盾。另外,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没有条件的非此即彼。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否认矛盾。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的同一是不包含任何差异和变化的抽象的、绝对的同一,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同一事物只能永远是同一事物,不能变为其他别的事物。这种观点只看到事物的同一性,否认事物存在着差异和对立。它看问题的方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
该成语说明了叶公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从现象上看,叶公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唯有他喜欢龙,而一旦真龙出现后,叶公好龙的假象就被揭穿了,暴露了他怕龙的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D。
3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基本含义”。
联系的最基本的含义便是承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从题干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其他领域”,可明显知道是对重点论和两点论知识点的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是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而本题中“关键”一词明显说明本题的考点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