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6年考研政治马哲难点解析:第三章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24:13  作者: 匿名 
 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科学发展史证明,科学实践中某种“偶然”常常可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如苹果从树上落于地面的偶然现象启发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怎么理解?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被否定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4.为什么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性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在这里“擒”和“纵”,“取”和“予”各是一对矛盾。这句话体现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这种曲折性,在“擒”、“取”的道路中会出现“纵”和“予”。

“欲擒故纵”,首先确定目标,即是要擒拿的对象,这就是欲擒,故纵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擒拿的目的。因此,遵循的方法论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是如此,首先确定取的对象,并且给与索取对象一定的方便,目的还是为了取之,而且更完整的取之,更彻底的取之。例如,警察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发现某个犯罪嫌疑人,但是,警察却不去直接抓他,而是在暗中监视,让他跟其同伙联系,在掌握足够的证据以后,撒下一张大网,把犯罪嫌疑人所在的组织一网打尽。

因此,我们可以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5.为什么说“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质与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该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质是区别事物的根据,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

(2)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数量规定性。量是客观的,是事物所固有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质的变化。对量的把握反映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做任何工作既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更要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3)质和量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制约。质是量的基础,离开了质,量毫无意义,一定的量总是表示某种物质的东西的多少;量又制约质,没有一定量的质是不存在的。掌握质和量的统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把握事物的度,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指保持事物质所规定的量的幅度、范围和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主要强调发展既要有量的扩大,也要有质的提高,着重从质与量相统一的角度体现“又好又快”。保持适度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是从量上要求的,但更要强调质和效益。改善发展的质量,既要求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改善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发展的效益,既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求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要努力在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体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注重当前的同时,必须着眼长远,努力使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当前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人口、资源、环境是事关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要下更大的决心和气力保护资源和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努力使资源消耗、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因此,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

6.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形而上学否定观和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可以从两者的分歧中理解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是非科学的否定观,其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为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就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事物就是通过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自身否定,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切外力只是加速或延缓事物自身的否定,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强加的,否认事物自我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别的事物的时候,就在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看不到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认为凡是否定的地方就没有肯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凡是肯定的地方就没有否定,肯定是绝对的肯定,是肯定一切。

第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否定还是新旧事物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看不到新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承认否定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么看不到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把否定理解为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

第四,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抛弃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东西,是对旧事物质的根本否定,在新旧事物间划出了一条确定的界限;保留是继承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东西,是新旧事物间存在着的必然联系。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主张继承一切,全盘吸收,反对革命与创新;要么主张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在空无所有的废墟上创造所谓的新事物,其后果都只能导致事物的衰落。

例如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否定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他不仅否定了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抛弃了其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实际工作中,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表现为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否定一切,则认为一切都不好,一无是处。这两种态度都混淆了是非界限,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7.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

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日趋消亡的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生长起来的,是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和吸收了旧事物中有益的东西,使旧事物的合理成分以另一种形态得以延续和存在。新生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固然是促使它灭亡的因素,但同时又是它赖以存在的因素。如胚芽的萌发,胚芽是由种子发展而来,但是胚芽中又包含着种子的成分,也是种子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素。

8.怎么理解肯定中包含着否定?怎样理解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需要通过运动过程才能实现,而运动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需要通过运动过程才能实现,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又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就是承认物质运动的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量变过程。而物质的运动又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因此,事物自身的运动过程也是对自身的否定。如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但在生命中本身就包含着死亡的因素,这就是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而人总要经历婴儿、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这就是生命的运动过程,也是人维持其持。

9.循环论与直线论的错误各是什么?

循环论片面夸大曲折性、反复性的一面,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事物发展总方向的前进性,简单来说就像走马灯式地从一点出发,周而复始地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产生一切,一切又都复归于火就是循环论的典型。

直线论则把事物发展方向的前进性简单化,把前进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犯了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是一种悲观论,直线论则是急躁冒进论,二者都是错误的。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是什么意思?

本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依赖而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本句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说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

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具体怎么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如我们党在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12.为什么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何谓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观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我国按照古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 (意即超出形体之上的叫做抽象原理,具有形体的叫做具体事物),把国外用来专指研究无形体的抽象事物的原理的“后物理学”译成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懂实践的重要性,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把历史的发展孤立的、片面地归结于某个人或某一历史事件,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所以说这种历史观是唯心的。

13.相对主义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不运动的纯粹静止是没有的;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纯粹运动也是没有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即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变的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