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模拟题及答案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39:38  作者: 匿名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是指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验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国“十五”规划确定的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发展B.结构调整C.改革开放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以及放在全部经济工作首位的是

A.农业B.工业C.第三产业D.信息产业

5.下面是我国不同年度各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表(%)

产业 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

第一产业30.1  28.4  27.1  21.0

第二产业48.5  43.1  41.6  47.2

第三产业21.4  28.5  31.3  31.8

该表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

A.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B.第一产业呈现萎缩趋势

C.第二产业处于停滞状态D.第三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

6.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A.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价格B.实行费改税

C.加快农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D.加强农村财务制度建设

7.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速度B.结构C.效益D.质量

8.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

A.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为中心B.主要是更加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

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D.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9.我国现阶段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关键是依靠

A.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数量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C.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D.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

1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

A.调整经济结构 B.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C.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D.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11.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

A.计划生育B.环境建设C.经济建设D.可持续发展

1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是

A.贯彻教育为本的思想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发展科学技术 D.把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实现科技的飞跃B.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D.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B.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如下:

A.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和良好外部环境

B.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D.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4.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

A.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D.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5.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必须

A.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C.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D.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A.统筹规划B.因地制宜C.发挥优势D.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7.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B.农业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国家基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C.农村的发展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D.农业所创造的财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8.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农业发展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9.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

A.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B.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C.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D.有利于企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10.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A.保持高速度增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C.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D.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1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做到

A.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B.节约资源,坚持开发与合理利用并重

C.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

D.大力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1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所遵从的“五个统筹”是:

A.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B.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辨析题

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再没有第二条道路。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

四、分析题

1.材料1

我国每亩耕地占有农机总动力只有0.16千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机播和机收面积均不超过20%.……在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目前改造的步伐仍然比较慢。

摘自《经济日报》

日前中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

摘自《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要达到1995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摘自199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3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1996年1月~10月份,国家财政支援农业的支出达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高于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良种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我国“九五”期间将达到40%以上。据专家估计,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如果能提高到50%,则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4500万吨。

摘自《经济日报》

材料4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摘自江泽民作的十六大报告

依据以上材料,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说明了什么?

(2)材料2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3、4,说明我国现阶段怎样才能改变农业落后的现状?

2.“西部大开发”正在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学者甲: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但由于运费太高等原因,在国内打不开市场。要扬长避短,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到国内,而应把市场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西部”,即邻近的中亚诸国,劣势未必不是优势。

学者乙:以前支援西部地区主要是给钱、给物或援建几个项目。现在应改变思想,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学者丙:西部有自然资源,但缺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东部的情况则是人才相对较多,自然资源相对缺少,这说明我国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学者丁: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路子,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保护好西部地区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做到持续发展。

请回答:

(1)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学者乙和学者丙的观点。

(2)阐述学者丁的观点,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根据学者甲和学者丁的观点,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3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材料4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观点。他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贫穷、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江泽民同志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绝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强调重视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钟延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扼要地说明“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3、4,概括说明制订“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3)根据材料5说明,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为主题?

(4)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充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当今世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瞄准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紧密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要求,奋起直追,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技术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好引导、支持、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材料2

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据统计,美国80%的资金投入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15%的资金投入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只有5%的资金投入一般产业。日本、西欧各工业化国家也大致如此。

李海舰:《为什么说结构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材料3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材料4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引自《十五计划纲要》

请回答:

(1)据材料1.3说明,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1.2说明,科技是国民经济动力的依据。

(3)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5.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把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文汇报》

材料2

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

摘自《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第268页

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3

“信息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认为,中国可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

摘自199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专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数量工作占66%,中学水平的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厂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摘自《中国教育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

6.下面是一组有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拉动因素上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下降,1999年出口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摘自1999年1月13日《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若要达到199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材料3

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5.1%,这是第一个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85年到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年均实际增长仅0.7%,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出现了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减缓,由此带来了农民购买欲望不高,农村市场疲软。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材料5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和观点?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3、4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怎样解决?

(3)联系材料1、2、3、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5.

7.材料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材料3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请回答:

(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上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

(2)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依据。

(3)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方面,《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4)阐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国家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前两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考生对此要熟悉“三步走”的具体内容。其中选项A是第一步的战略目标,B是第二步的战略目标,C是第三步的战略目标,D是总的战略目标。

2.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的根本途径。选项ABC均为长远目标的一些具体表现内容,D才是长远目标。

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十五”规划。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五”规划中又特别对此作了强调。其中规定,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是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此外,本题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从其他角度来考查。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生产又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的滞后影响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全部经济工作的首位。在国民经济的三个基本部门中,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注意区分。

5.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掌握关于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入手,根据表中提供的数字,正确判断其说明了什么问题。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一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根据这一规律来分析1980年以来的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这样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因而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如果考生选择了干扰项,这说明他们不懂得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只是把某一产业的比重变化与有关的选项简单地挂钩,而没有从产业结构的整体上来分析问题。对该题的回答,掌握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个关键。

6.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要,但不是根本之道,只有选项C才是根本途径。选项B税费改革的出发点是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因此B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故不选。

7.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四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速度是前提,结构是条件,而效益是中心,并要求保证质量。

8.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集约型增长方式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选项D是对其实质的最概括表述。选项A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选项B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不全面;C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调整方式。因此,正确答案为D.

9.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选项A、C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选项B是实现转变的具体办法而非关键。

10.C

[考点点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

1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解析]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强调把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本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包含的内容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但不是中心。

12.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解析]实施科教兴国必须以教育为本,其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则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1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5页知识点一、1.科学发展的内涵

[解析]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这一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纠正了以往急于求成的错误,目标和步骤几经修改,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用一百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这一战略突出了人民利益,战略步骤的每一步,都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多元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目标突出富强、民主、文明,每一步都有多元化的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2.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解析]题中A、B、C、D四个选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的内容。

3.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2.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解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是极其困难。但我国也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其次,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再次,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故选择ABD.

4.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故选择ACD.

5.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具有全局性的任务。选项A、B、C、D都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都是正确答案。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的识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2页知识点二、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解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故选择ABCD.

7.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邓小平也多次论述农业问题。这一知识点可以任何题型来考核。解答此题要注意我国的国情和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从国情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农业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农业与其他产业间关系看,农业是基础,如果农业落后,必然要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占的比重最大的是工业,因此D项排除。

8.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关于农村改革“两个飞跃”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但只靠一家一户的手工式劳动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须引导农民走集约化、科学化的道路,于是逐步出现了集体经营和乡镇企业。此时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关于“两个飞跃”的问题: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因此正确选项为B、D.部分考生出错可能一是考生对这段历史不清楚,因而在逻辑上无法贯通;二是题干中有意隐去了“两个”这一提示语,使C项的干扰性突出出来,从而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9.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D项包括在A项“企业经营机制”之中,没有必要单列,因此也不选。

10.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掌握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该题的解题思路应首先从经济效益概念的含义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分析怎样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因而产品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如果产品不符合需要,产品就不能在市场上实现,这时,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劳动都将成为无效劳动,同时又造成物质投入的浪费,这当然就无经济效益可谈。因此,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上述分析,就不难从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部分考生可能会漏选正确项C,也有考生可能会选择干扰项A.这说明他们对经济的含义并不清楚,增长速度的高低,生产规模的大小,与是否能提高经济效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能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解析]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协调性是错误的,故本题全选。

1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个统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6页知识点一、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解析]“五个统筹”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一句话,统筹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ABCD.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效益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答案要点](1)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我国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心全意抓经济。

(2)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因此,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经济应当以也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等矛盾;能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我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在具体掌握三者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我们要坚持速度是前提,比例是条件,效益是中心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例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

(2)农业比重的下降丝毫不意味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因为,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资料都有赖于农业,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3)农业比重下降,但其质量要求提高,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因其比重下降而随之下降,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它在我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我国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非常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非常低,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农业生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2)材料2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非常低,农民的生活很苦,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的发展水平高低对其他产业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滞后将影响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农业是个国内大市场,未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长期的方针。

(3)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利现象,大力发展农业,一要靠政策,因为政策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二要靠科学,主要是要科教兴农。此外还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增加。

2.[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2页知识点二、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加快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将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依靠输血发展的模式转为造血发展模式,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各种资源和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才能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学者丁认为,西部开发要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

(3)实施西部开发,对于实现我国的对内职能作用表现在它有利于我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我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对外有利于实现我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5页知识点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概括地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个大台阶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第二步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三个“重大变化”是:①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第一,在生产力方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第三,人口压力大,就业压力增大。

(2)“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第一,把发展作为主题,是解决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发展中大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特别是“十五”期间,正处于新成长的劳动力的就业的高峰期。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增加就业岗位,使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第二,把发展作为主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关系到能否实现党提出的这一目标。第三,把发展作为主题,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迎接国际竞争新挑战的要求。世纪之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力求在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决不能丧失发展机遇,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4)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下列两点:第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5页知识点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第205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①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则在持续上升。

②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于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③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主流。

④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

(3)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6.[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开拓农村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中,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依靠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材料2表明,农村是个国内大市场,未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长期的方针。

(2)材料3表明,什么时候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市场就活跃繁荣;什么时候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市场就低迷疲软。材料4说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潜力在农村。总之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有:①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②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④确保乡镇企业适度快速发展;⑤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⑥拓宽就业门路,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应多用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关系着全局;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还会增加我们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站在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开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内因。合理利用国外市场,参加国际合作竞争,以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方向和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①理论依据:第一,唯物辩证法关于质变与量变的原理还告诉我们,事物的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产业之间的比例和衔接,一个产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反映着不同层次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因此,发展经济,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入手,又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第二,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推动事物发展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进行解决。②现实依据: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其根源是经济效益较低,以粗放增长方式经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国际上看,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作全面的调整。

(3)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是:①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工业改组和结构升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4)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发展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