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 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决定的,也是现实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的性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进入11月份,已经意味着考研已经进入了临战期,而对于政治复习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强化期,可见这段时间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帮助各位同学在这冲刺更高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特意将政治课的一些复习办法整理出来,分享给各位同学。 1 查漏补缺 在回顾的过程中找出之前复习时被遗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考点。要及时的弄清楚,想明白,争取做到,考前不落知识点,或许你落下的一个就是考点,所以同学一定要注意在回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