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2015年考研政治章节练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多选题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2:48  作者: 匿名 

多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

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下列属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B欣赏普契尼歌剧

C打扫人民大学礼堂

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第一种,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第三种,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B选项并不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而是欣赏音乐,故不属于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因此,A、C、D三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3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B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答案】ABC

【解析】本题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考查。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不可能超过人。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可以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的原因是什么,是他们的知识所限,说明认识还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C项也可以选。B和D本身正确,但这两句诗中并没有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A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B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C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D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答案】ABCD

【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故正确选项是A、B、C、D。

6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不做单位人,要做社会人”。这种择业观念的变化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决定着人的实践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人的观念变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答案】CD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们择业观的改变正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7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躲猫猫”、“蜗居族”、“钓鱼执法”、“被时代”等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而且可能以前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是本来没有的概念,现在却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约有7000条新的词汇产生。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需不断地推进认识的发展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C实践决定认识,新词汇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广泛的社会实践是众多新词汇产生的根源,所以选C,不选A。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被人们了解的新事物,在生活实践中,它们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在实践中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故选D,B与题干没有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8.2010年7月,为促进北京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加速实施南城发展振兴战略,北京市决定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合并。整合后将利于资源互通。此外,东城、西城经济比较发达,而由于历史原因,南城两区经济相对较弱,合并后有利于带动南城经济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C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认识对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ABC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北京城区的合并正是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9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观相接触而进入感观时,感觉就产生了。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他们的观点()

A把人的认识过程复杂化了

B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C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

D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西方古代的流射说、影像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感觉说等等都属于这种理论。这种直观映射论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0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答案】A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