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分类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15:09  作者: 匿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的前提,即货币转化为资本(或,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马克思:"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即劳动)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了区分。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即所有权范畴,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2.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马克思:"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的含义

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不变,即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与延长劳动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每个资本家都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六)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在参加商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含义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下一轮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5.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三)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四)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

2.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中。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就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个别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期间,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资本周转:就是资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注意: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4.要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其途径是:(1)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2)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二)社会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

社会总价值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陷入混乱。

3.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两大部类的生产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六、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此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如,"泰罗制"和"福特制".

(二)利润和平均利润

1.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P)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2.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3.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w=c+v+m=c+v+P)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w= c+v+平均P= k+平均P),即商品的生产成本(k=c+v)加平均利润。

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如果撇开制度因素,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揭示的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发展。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